李明輝教授認為,康德對基督教所提出的「道德宗教」概念,值得參考借鏡,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及先秦儒學向「內在超越」的轉向,及宋明儒學的後續發展。孔子之後的儒學即逐漸走上「道德宗教」的道路,也因有不同於西方思想的發展歷程,故可避免兩難之局。
蘇子中主講。從「多樣的主題,多樣的悲劇人物」談論《哈姆雷特》,帶領聽眾進入數個悲劇角色的內心世界,探索他們內心深層的矛盾與糾結,各個角色的至情至性表現貫穿全劇。
蔡瀚霖主講。現今廣東僅在雷州存有一座風神廟,本演講歸納明清所設立的颶風壇與其相關的端午節祭儀,認為明代颶風壇與清代風神廟反映兩朝如何用儀典來處理颱風問題,及官方儀典和民間信仰的互動。
聚焦「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以臺灣、馬華、新華文學的表現與文化表述為探討對象,以期呈現在華語語系脈絡下的南洋書寫的多種風貌。
國家圖書館於106年10月30日~11月3日舉辦「國家記憶與檔案管理研習會」,本次研習會邀請到來自六國的講座進行專題演講,同時,亦於「綜合討論與經驗交流」分享印度、越南、香港、拉脫維亞等多國經驗。可說是累積了多國寶貴案例,足堪做為國內建構國家記憶與精進檔案管理之借鏡。
以旅居臺灣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李永平,及臺灣女性主義作家李昂為例,解釋世界文學脈絡下的臺灣文學研究,與「華語語系文學」,以及「中文世界文學」研究之間的不同。
從「附魔」的傳說、症狀、特性與三位元結構(附魔者、惡靈、驅魔師)開始講述,接著介紹「驅魔」的概念、目的及驅魔儀式的生命政治與曖昧性,觀照不同時代想像惡魔的方式。
英國脫歐至今,對歐洲經濟已產生影響,歐盟組閣不順利,並且與歐盟政經統合背道而馳。未來政經走勢對於臺灣會如何,值得深入探討。
歐洲局勢快速變遷及政局動盪不安,德國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但隨梅克爾邁向四連霸執政,且歐洲法德兩國都認同歐洲統合的基本理念與價值,讓歐盟會員國在未來發展仍可有樂觀期許。
深入淺出地引領聽眾認識西方偵探小說文類的起源與發展,闡述傳統英式推理小說、美國硬漢偵探小說兩種類型,進而帶出西班牙偵探小說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