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8 年歐盟政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為主題,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今年歐盟發展進程與未來重要議題發表論文。
為促進臺灣本土道教研究與世界的對話,本館與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於今年11月29日起,於該校總圖書館邀請國際道教研究權威學者李豐楙教授擔任臺灣漢學講座。
謝爾蓋教授以《正統道藏》全文資料庫,搭配常與非常、本相與變相、謫凡神話基本結構、人與神互動等觀念,幫助研究者更瞭解早期道教歷史以及中華文化中的宇宙觀、冥府觀、罪罰觀和天條觀。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人文藝術學院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副教授分享研究成果,為什麼同樣「謝病」,有些人得以保全身家,有些人卻得傾家蕩產,甚至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臺灣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地方選舉,在選舉過程中民粹主義是政治傳播研究中一個具有爭議性的重要議題。
祁立峰主講。如王國維說的「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李後主如何改變詞?而「問君能有愁幾多愁」詰問到最後,後主到底在愁什麼?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楊照主講。李後主的詞,讓中國文學主流從詩轉向詞,他的身分也連帶從末代的荒唐皇帝變成了具備耀眼開創性的文人......
陳佩修教授認為,泰國一向與眾不同,「泰國研究」已進入全球性的學術研究領域。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Thai Study的獨特性,以及臺灣的相關研究。
配合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TRCCS開幕,2018年10月30日起至11月30日在其總圖書館舉辦「儀泰萬千:臺灣記憶中的泰國」展覽,呈現泰國與臺灣密切的互動往來。
環境生態惡化後,引起生態批評相關議題,而在生態批評萌芽期的所謂「自然書寫」,以散文為主。而詩人關切、回應生態環境危機的創作,即歸類為「生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