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與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共同舉辦,以「假新聞」為議題,希望藉此促使不同領域、海外與臺灣在地的學者專家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祝平次教授主講,敘述臺灣數位人文發展史,總結問題:沒錢、沒人、沒位置,人文學的自我認同問題,以及缺乏典範性的研究作品;而其光明面則在有開放的研究環境,線上工具和國際串聯,及影響力愈來愈大。
祝平次教授主講,說明臺灣目前數位人文的現象,包括:政府態度、國際影響、人文學科定位、教研機構的開放,線上工具的使用自由,以及個別學者的自我培力。
陳芷凡教授主講。「我是誰?」夾在「族語名字」與「漢語姓氏」之間,原住民作家如何利用文字在文學中找尋身分的認同?
董恕明教授主講,進入原住民女性書寫的世界,探索在山海與文化反思之外,原住民女作家如何為原住民文學注入更多屬於生活與內心的細膩情感。
夏季閱讀第三場講座特別邀請國際知名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剖析達悟男人的海洋世界與書寫。
主題為「英、德、法、西的政治變遷對歐盟統合之影響」,探討歐盟4國之政治變遷影響歐盟之統合情勢。由張台麟教授主持,邀請鄧振中政務委員擔任主講人,並由鍾志明系主任、王思為副教授、卓忠宏教授發表論文。
浦忠成院長主講。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在適應環境過程中,創造出獨特的神話傳說,透過故事與詩歌吟唱,為臺灣的高山、谷地、平原、海洋、森林、溪流賦予絢麗的生命與意義。
李賢中教授向斯洛維尼亞的聽眾分析「思想單位」內的結構,並以儒家、墨家思想為例,嘗試在更為宏大的「思想單位」中,提出儒、墨兩家思想整合之可能性。
拿起書本,臺灣最美的閱讀風景,由你來創造。將臺灣民眾熱愛閱讀、愛上圖書館的風貌精彩地呈現,期引領更多的朋友走入圖書館一同體驗閱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