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賞講座系列五,邀請黃光男博士主講臺灣繪畫藝術的發展,從明清時期、日據時期、臺灣光復後至近現代,配合畫作作品闡述每幅畫作的特色、影響與各時期關係及研究重點等。
一切難捨,最終還是都要「捨得」。蔣勳先生從《金剛經》的字句出發,闡述生命中許多過程都是如此,轉換心境方能細細品味另一層美景。
最近的英國脫歐、美國總統川普主張的保護主義擴張,讓民粹主義與極右政黨有發聲的機會。透過對民粹主義與極右政黨的定義、興衰的觀察、反全球化及難民移民等議題來觀察極右派的特色。
由魚夫老師所繪製的臺灣各地火車站開始,帶領聽眾進行一場臺北古蹟巡迴之旅,透過老師精心繪製的圖與現況照互相比對,讓現場所有喜愛古蹟的民眾無不大飽眼福。
李昂堪稱是戰後極少數既能同時表達女性自主性,又能彰顯多種主題的台灣女性小說家。邱貴芬教授透過文字、影像、史料、地圖、時間軸、衛星攝影之間多層次及彈性的互動,讓聽眾們更加認識李昂。
三毛的作品開拓女性追尋自我的啟蒙旅程,在臺灣以閨秀為主的美文潮流中,三毛寫出女子擺盪在規範與自由之間的矛盾與掙扎,解脫時代束縛,引領80年代女性文學繁花盛景。
以「細說劉銘傳時期的臺北城市」為題,介紹臺北城在1875至1895年間的規劃及設計,以及後續的城市發展演變。
上古先民的宇宙觀和今天有什麼不同?古人的智慧放到現代的科學體系之中,是否依然正確呢?我們又能夠從《詩經》裡頭學到什麼天文知識?
以新時代觀點,詮釋臺北市的市政蛻變容顏,引動記憶中的城市歷史,展現臺北獨特的魅力!第一場由李福鐘教授主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北市在歷經戒嚴、民主化、社會運動及政黨輪替,政治地景的演變及發展。
三千年前黃河畔的住民過著什麼生活?唱著什麼歌謠?周王室為何要四處採集民歌?為什麼庶民之歌成為古代政治家與外交家的必備知識?三千年後的現代人,如何欣賞這些上古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