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時代觀點,詮釋臺北市的市政蛻變容顏,引動記憶中的城市歷史,展現臺北獨特的魅力!第一場由李福鐘教授主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北市在歷經戒嚴、民主化、社會運動及政黨輪替,政治地景的演變及發展。
三千年前黃河畔的住民過著什麼生活?唱著什麼歌謠?周王室為何要四處採集民歌?為什麼庶民之歌成為古代政治家與外交家的必備知識?三千年後的現代人,如何欣賞這些上古民歌?
常聽到人家說「讀文學沒有用」,但是古人卻不這麼認為。通經致用不只是口號,〈禹貢〉可以治河,〈洪範〉可以察變,《詩經》更可以作為諫書,曾經是一個文學有著強大功能的年代。來看看如何運用文學在現實生活之中。
「臺灣漢學講座」邀請嚴志雄教授於波蘭亞捷隆大學演講。吳偉業(梅村,1609-1672),因緣和合,梅村作〈琵琶行〉,乃其於南明朝覆亡後「梅村體」敘事歌行之初試,膾炙人口至今。
王鈺婷教授從郭良蕙現代又西洋的摩登女郎視覺性形象談起,從香港《今日世界》畫報85期的封面,迷人的郭良蕙展現出女性自信笑顏,美好風采令人攝目,「都會‧摩登‧現代性」使其成為創造當時時尚文化的重要代表。
林海音的作品,顯得特別,有其特質和與眾不同的風格,是由於她更固執地把題材只限囿於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細緻的觀察來塑成一個世界;時代的推移,社會的蛻變,世事的滄桑,皆透過女人的心身來尋覓表現。
2017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法國總統大選與歐盟政經局勢新走向,邀請歐洲研究學者與專家對今年的法國總統大選選後對歐盟政經發展影響等議題發表論文。
《紅樓夢》是中華文化百科全書,具備了固有語言和文化,外文翻譯的難度較高。崔教授說明韓國翻譯家如何在原文轉化為譯文過程中解決這些障礙。
分敘東西方對命理學的哲學基礎、自由意志、觀測理論、人類行動之異同。在科學預測屢敗的今天,反思「迷信」概念及其負面意義,重新審視預言及占卜在人類知識史上的定位。
戴教授以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為起點,從決定主題、史料的蒐集和取捨、解讀的過程到交互印證,闡述治明史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