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8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館長Director Andris Vilks應國家圖書館之邀來臺演講,介紹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新館建築特色及許多節能設計。圖書館建築使用先進的節能減碳科技,具有「便捷、光亮、寬敞」三大功能特色,因此有「光之堡」(The Castle of Light)的美名。
2016-08-07 華品文創與國家圖書館聯合舉辦「大師講座:文學創作的藝想世界」,邀請有份量、有影響力的作家,第一場講座蘇偉貞教授為大家細讀張愛玲小說中的語言技巧與人物刻劃,猶如寫作教學範本。
2016/07/24 國圖與「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台灣分會」共邀曾獲波隆納插畫展入選並擔任國際評審的施政廷老師和大家說明如何參賽經驗,及六位2016年入選插畫家分享參賽與國外學習插畫等歷程。
2016/07/08 「臺灣漢學講座」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合作邀請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陸敬思教授探討侯孝賢的電影。講座指出貫穿侯孝賢影片的重要線索是動作的視覺呈現,一個不變的常數是他的電影是目的論的錯覺。
2016/07/06 「臺灣漢學講座」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邀請陸敬思教授談臺灣電影。講座以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為主題,講述貢寮當地居民對核四電廠建廠的抗爭行動,導演崔愫欣透過鏡頭直接參與各項活動,紀錄這場歷時多年的反核運動。
2016/07/3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國棟研究員以耶魯大學史景遷教授所著《康熙自剖》一書入手,並巧用莎士比亞名劇《皆大歡喜》裡「人生七幕戲」的手法,帶領來賓重新認識清聖祖康熙皇帝不平凡的一生。
2016/07/20 臺灣竹枝詞創作約從康熙年間盛行,至今傳世作品超過一千首。美國舊金山大學斯定文教授針對臺灣竹枝詞所謂「采風問俗」的一面,探討其是否可以視為當代民族誌的先驅。
2016/07/20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宗教系俞永峯副教授探討聖嚴法師的「漢傳佛教」之定義及其歷史語境,為什麼法鼓宗是漢傳佛教的集成,並進一步嘗試探討爲何聖嚴法師要創立中華禪法鼓宗。
2016/05/25 15世紀後期至16世紀前期的中國有許多以揭露朝廷政治暴力為主題的出版品,記載統治者在憤怒下施加的暴行。英國牛津大學戴彼得教授透過西元1401-02年間的靖難之役,探討政治中的暴力與出版業的關係。
2016/07/13 發表會由外交部研究設計會介文汲主任擔任主持人,邀請四位分別來自比利時、美國、西班牙、瑞士訪問學人,分享其研究成果,藉此精進國內外學術水準,亦作為我國外交政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