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雅教授分享以創新者DNA的概念,闡述英語學習的策略與方法,進而成就創新溝通的經驗。
一次世界大戰後,部分中國激進派的知識份子嘗試建立小規模的社群組織,夏海(SHAKHAR RAHAV)教授追索這些試探性的組織的誕生,將它們與同時段內全球各國發生的類似運動相比較。
雷倩博士表示,背誦單字無法全面認識瞭解語言,需要多聽多讀,明瞭語言背後的文化規則、意義與內涵,鼓勵多閱讀,看得越多知識網絡就越密,能理解新事物的能力就會越強。
墨家思想如何對應時代變局?邱建碩教授詳細解說墨家如何以「天志」為核心,以「兼愛」做為天志的內容,並以建構「尚同」的政治制度來實踐「天志」。
蘇正隆副教授強調英語學習應關注與生活興趣做結合,並且需要綜合跨領域的知識予以活用,可讓我們在全球化的時代具有真正的英語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9月17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美國東北大學歷史系蔡駿治(Philip Thai)副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劉又銘教授強調荀子「法先王而又法後王」的主張,蘊含著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精神,循著荀子這條路,今天可以有個當代新荀學。
蔡璧名教授以《莊》學的日常出發,肯定人「咸其自取」的主體性,在人生道路上,很多困惑或錯誤,都可藉莊子導引重新走上平坦新路,最終皆可臻於「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逍遙無待之境。
國家圖書館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合辦「數位人文:跨域共入紅樓夢」展覽,以紅樓夢為例介紹臺灣數位人文的研究成果。
南韓籍金漢雄博士主講,探討近代漢藏邊界藏傳佛教在祈雨儀式中作為儀式工具的重要階段。(寰宇漢學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