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讀詩節】朱曉海教授於演講中提到:凡我以外的人、事、物都可以稱之為物,但「詠物」的物則是只限於有生命如花、樹、鳥、獸等,與無生命如几、枕、鏡、扇等的物為範圍。詩則被認為是用來抒情言志的。雖然東漢末葉似乎已經略微見到以詩詠物的身影,但在魏、晉詩的國度中,詠物一直像是大門邊的野草閒花。改變這種情勢的是在南朝蕭齊武帝永明...
【春天讀詩節】廖棟樑教授以厚實的學養深入淺出介紹屈原的〈橘頌〉,從詠物詩的題材、詠物詩的表現形式、詠物詩史等內容,引導聽眾進入詠物詩,繼而品味與閱讀此篇屈原的作品,體會詩中所蘊含屈原一生的行事風格與操守德業。
【臺灣漢學】聚焦於16世紀以降晚明至清初。由於社會經濟的活絡,帶動文化層面的發展。林教授便以明代的小說和戲曲,向觀眾說明這兩項中國傳統文化,如何互相影響、交融。
國家圖書館與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合辦,課程有資訊組織發展趨勢、RDA概論與編目實務、鏈結資料之發展與應用、從書目關係探討FRBR 與 BIBFRAME發展。
【當代印度系列講座】臺灣藝術家劉瑄臻小姐主講。從南印度到北印度,藉由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身體驗,將印度的不同文化與風情介紹給臺灣民眾。
主要演講內容分為數量與質量兩個面向:首先說明斯洛維尼亞公共出借權的執行原則,以及根據公共圖書館於合作線上書目系統與服務的借閱數據之支付系統。斯洛維尼亞圖書館的補償金是對於作者的支持,主要目的在於提昇各文化領域創作者的創造力,而這些領域是圖書館資料創造之地,並符合公共利益。
伊琴館長於演講中,探討蒙古國家圖書館一百年來的發展歷史、介紹其文獻檔案研究中心及其珍貴的特藏,如九珍《甘珠爾》經、蒙古黃金史、朱砂繕寫的《丹珠爾》、《神聖的度母》等、數位圖書館及其未來新館的規劃設計。
【108年冬季閱讀「西洋文學中的大時代」】本系列的第5場講座邀請馮品佳教授,引領讀者由後殖民主義女性作家的觀點,討論近代西洋文學領域殖民主義的運作與影響。
主題為「2019年歐洲聯盟的回顧與前瞻」,對歐盟今年發展回顧及未來展望進行論文發表。由張台麟教授主持。
【莫內講座公共論壇】本次莫內講座公共論壇III,匯集前任歐盟官員、臺灣學界、智庫、媒體界等多方面的與談人,一起談談歐元區的改革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