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上的花花世界—西洋文學的經典情境】德語文學史的發展,與德國的戰爭歷史經驗相互輝映。張守慧教授從奧地利猶太裔作家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的經歷開始介紹,討論戰爭與文學間的關係,帶領聽眾藉由閱讀走進小說情境中。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西洋文學的經典情境】林玉珍教授以「看見真正的印度?:從《印度之旅》到《微物之神》」為題,引領讀者由《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醫生的翻譯員〉(Interpreter of Maladies)、以及《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 等三部二十世...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西洋文學的經典情境】李老師從石黑一雄的作品簡介切入,石黑一雄的作品中,對人們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會發生什麼事很感興趣,他從自己的日本背景探討戰爭的記憶,自問自己若也生在戰爭年代,會不會陷入那樣的軍國主義中?他也對平凡人物感興趣,對歷史如何愚弄人們最感興趣,在小說中,描繪人類在歷史洪流中的無能為力。那些...
【筆尖上的花花世界—西洋文學的經典情境】藉由《追憶似水年華》裡的用餐場景,從菜餚內容、上菜順序、用餐禮儀到人物生動刻畫,蔡老師帶領大家共享《追憶似水年華》作品中豐盛的法國盛宴。
【寰宇漢學】1865年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 M. D.)受英國長老教會派遣來臺,於臺南建立了長老教會傳教的首個據點。此後長老教會與臺灣的宗教、政治界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性。艾教授從「治理」觀點來探討宗教,不僅探究當代機構本身,更可進一步洞悉宗教傳統的治理和自我治理,如何與其他非宗教治理...
【寰宇漢學學友講座】吳教授指出:「西學東漸」是一系列引進和轉化的開端,而最先開拓此一事業的,正是西方來華的傳教士。傳教士不僅在文化轉型中發揮作用,更促使中國新型文學敍事形態的產生。19世紀初期以來,基督敎翻譯中文小說出版頻率提高,其數量與傳播範圍相當可觀,且引起中國主流文學的變革與交融。從1819年首部基督新教傳教士創...
陳小雀教授以文明三大浩劫:戰爭、天災、瘟疫為開場,引述文學作品來說明三者當中以瘟疫最具殺傷力,同時也談論文學作品所包含的隔離意識與醫學常識。之後進入主題,藉由兩部作品的討論,講者帶領大家在Covid-19蔓延的當下,深層地思考疫病及生命。
主題為「2020年歐盟政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對今年歐盟發展進程與未來重要議題發表論文。由張台麟教授主持。
石教授認為臺灣社會由於殖民統治的遺緒、國際關係的衝折,後西方主義觀感的興起等等層面,影響了臺灣社會在享有共同文化資源的中華想像共同體中逐漸意識到,更同時消磨了自身獨特的華人性,以致於產生所謂「後華性」的文化及身分認同的現象。而這樣的現象更不只在臺灣社會中浮現,亦可以在香港、東南亞等華人社會及社群中觀察到「後華性」的情況...
劉教授著重於分享過去臺灣數位人文學科起步階段,設計並使用軟體技術與工具來分析文言文學作品和歷史文獻的經驗。並以臺灣學界針對明清小說和唐宋詩詞的研究為例,說明文本分析技術可以幫助研究者從古典和現代中文的歷史文獻中,發現一些以傳統史料文本解讀方式無法輕易取得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