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講座由向陽教授帶領讀者領會臺語詩之美,他特別提到臺語是他的母語,「用臺語寫詩,會當加添臺灣詩的芳味」,講座中與現場讀者分享自己所創作的五首臺語詩:〈阿爹的飯包〉、〈阿母的頭鬘〉、〈世界恬靜落來的時〉、〈秋風讀未出阮的相思〉以及〈咬舌詩〉,這些詩不斷地被傳唱,配上動人的音樂,首首都是繞梁三日的「歌詩」。
2023年第1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強權政治下的歐洲整合:機會與挑戰(Europe in a New Era of Great Powers Competi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
女詩人林冷:「才是三月,也綠得夠深了/ 那是我思想的裙角/ (她從鎖住的禁園裏逃出來)/被揚掛在多枝節的樹椏上」。透過洪淑苓教授精彩的講解與感性地朗讀詩作,讀者可以從紙面上看到女詩人如何為自己發聲,擺脫既有的「主婦」或「公主」的形象,期許生活在一個更公平的社會。這樣一來,「思想的裙角」就能跟著詩歌一起逃逸於種種枷鎖,裙...
青春美好而易逝,傷春傷懷也因此是詩歌常見的主題。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傷春,而有「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感嘆。詩人席慕蓉,她認為「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只因為「無論我如何地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群嵐」,這是詩人走過青蔥歲月、回首青春的唏噓。本場講座由李癸雲教授帶領讀者感受...
透過孟樊教授精闢的講解與感性地朗讀詩作,讀者更清楚動物詩的獨特性,唯有放下以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我們仔細地觀看並傾聽動物,進一步去思考動物到底想說些什麼,最終才能理解動物對於新詩的重要性。
透過陳芳明教授精闢的講解與感性地朗讀詩作,讀者更清楚楊牧詩中的美學與人生哲理。
李教授引領讀者進入日治時期的臺灣新詩,由於當時的殖民背景,詩人創作時不免徘徊在殖民母國與文化母國之間,因而形成獨特的文學風貌。例如在詩文中,常常中文和日文並行,詩句不拘長短,詩藝和詩旨多元,抗爭和妥協的主題紛呈。
觸碰的溫暖(6分鐘中文版)
克莉絲蒂的名言是:很少人外表跟內在是相符的。陳音頤教授,以克莉絲蒂的上層社會出身切入,進而探討克莉絲蒂對偵探文學的傑出貢獻,且以《東方快車謀殺案》與《尼羅河上的謀殺案》爲例分析其作品的重要特色,最後討論克莉絲蒂作爲一個女性作家如何面對偵探文學的男性化理性崇拜的挑戰。
【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張小虹教授以「美麗佳人吳爾芙」為題,聚焦於吳爾芙1928年的奇幻小說《歐蘭朵:一部傳記》,看她如何跨越時空、跨越性別,精彩展演意識流的小說技巧、傳記的嘲諷文類、性別的狂野想像與酷兒的情慾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