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學】楊瑞松教授認為,「東亞病夫」在近代中國「生根、成長、轉化」的過程中,充斥著太多認知上的謬誤和不必要的情緒操弄;但也是近代中國人,在自我言詮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對於西方和西方人愛憎交雜的矛盾心情的具體呈現的一頁滄桑史。
【游於藝—傳統文化美學】王教授以「附庸風雅」作為引子,藉由以「園林」為首的五個話題:修建風潮、構成要素、社交生活、文藝活動、理想人生等,論述明代中葉之後的仕紳文人或富商地主如何在園林生活的構建實踐中,創造非世俗空間的追求,經營美感的人生情境!並為園林與文人文化作了賅要的總結:園林所內涵的休閒性別具非現實的意義,被詮釋為...
【游於藝—傳統文化美學】黃教授發揮歷史學者的專長,耙梳眾多宋人的史料、文獻,分從:士人處世準則與邁向功名的要件、宋代文治政策與文化脈動、蘭亭序與蘭亭雅集──君臣共塑文化價值、蘭亭序與士人社群等四大主軸,引領大家探究潛隱在「游於藝」文藝活動下,鮮為人知的南宋政治官僚與社會文化現象,別具新意。
【青出於藍】學者廖淑芳教授談臺灣現代主義的引進、美學觀、影響,並由小說家陳柏言重讀王文興歷經十餘年完成的鉅作《背海的人》,剖析作品裡現代性與鄉土性的糾葛。小說家陳柏言更在小結時點出,青出於藍的文學光譜,是仍在變動的色彩。
【青出於藍】本次講座首先由陳義芝老師分享楊牧一生的作品,先從楊牧的《一首詩的完成》來認識楊牧及分享書中楊牧認為詩人養成所必備的條件;接著由林餘佐老師來介紹他所認知這位詩壇的奇萊山對他的影響以及如何藉由抒情詩抵禦撫平時光中所遭遇反覆焦慮的事物。再由陳義芝老師來解讀楊牧的「時光命題中的生命意識」,用《時光命題》來解析楊牧詩...
【寰宇漢學】松葉先生從鐵道營運收入、母國日本對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經營臺灣鐵路的態度等方面,釐清鐵道會計在臺灣總督府財政的定位及其結構,以及總督府投入於鐵道建設的各種管道。
【寰宇漢學】鍾逸明先生認為雖然「華僑為革命之母」具有虛構的成份,但是早在抗戰前夕,此種說法已為廣大華僑所認同。1950年代國民黨僑務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華僑為革命之母」這項政治資本。正因如此,國民黨在內外交困的大環境下,在僑務工作方面依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青出於藍】向陽老師總結﹕「他是薔薇,曾經怒放,卻提早枯萎;他是砲火,曾經諤諤,卻連遭阻絕。這是楊熾昌的悲劇,或許也是與他一樣眾多曝曬過兩個年代太陽的臺灣作家共同的命運!」。
為讓國內的大小讀者們透過觀賞這四部電影,拓展國際閱讀視野,深入體會影片的意涵,國圖特別邀請知名親子教育作家李偉文醫師,擔任此檔影展的導讀大使以及撰寫影評。
【臺灣漢學】 陳教授以臺灣各圖書館中的越南古籍,以及曾在臺灣翻譯出版的越南作家作品作為開場,向聽眾展示臺灣文化界中的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