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叡人教授向匈牙利聽眾介紹臺灣複雜而多變的歷史進程,在不斷變換的政治環境下,臺灣人民如何走過殖民統治,專制政治,並迎來今日百花齊放的多元民主社會。
沒有文字的民族如何用文字來創作?在漢文化的歷史書寫中,臺灣原住民不僅被污名化,在失去土地的同時,也逐漸失去聲音。隨著原民運動的興起,年輕的原民世代也開始尋找書寫內心的文字。
分析的對象包括傳教士以及其新歸信的教徒,移民勞工與形形色色的誘騙者和雇用者,外國領事與華人翻譯員,港口驗船師與其多年依賴的債權人,還有歸國英籍華人和「臺灣籍民」等。透過研究移民者,對十九世紀廈門歷史,或能更加了解。
洛夫早年為一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詩壇譽為「詩魔」,陳芳明教授主從洛夫創作分期、詩觀與語言的融和切入,剖析詩中意象,分享洛夫在金門砲戰與西貢越戰經驗,以及他在晚年的加拿大異鄉生活。
陳義芝教授帶領聽滿堂聽眾探索楊牧詩文中親自踏臨及心神企及的地方,包括北美洲的紐約、舊金山、芝加哥、愛荷華、西雅圖、溫哥華……,體會楊牧旅行創生文學的經驗。
探討歐盟政經情勢議題。本論壇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共同主辦。
王偉勇教授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講述東坡人生的意外旅程,並不時以優美而堅定的語調,吟唱詩句,帶領聽眾充分領略東坡詩句真摯情思、豐美意境。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徐國能教授主講「詩聖杜甫的苦旅和詩藝」,杜甫以詩史的精神紀錄人生和國家命運,留下異地風貌和浪跡心情,足跡走遍人間悲歡,來聽徐教授以溫柔敦厚的詩心解析杜甫詩作。
廖棟樑教授以厚實的學養,深入淺出介紹屈原屈原謫居遠行的「紀遊」與「託遊」,並以現時下生活中大眾耳熟能詳的景物妙趣橫生的比喻,讓聽眾會心大笑,細細體會深邃的哲學意涵。
史蒂夫.安東尼幽默風趣的演講,深受大小朋友喜愛,分享創作內容以及對繪本創作的熱情,現場創作有趣的圖案,互動熱絡的氣氛引領活動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