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響應世界母語日,本館辦理遇見「語」眾不同的你-微光電影講座,邀請邀請蘇弘恩導演主講「臺灣原住民族在電影裡的形象」
  • 2022-02-13
響應世界母語日,本館辦理遇見「語」眾不同的你-微光電影講座,邀請邀請蘇弘恩導演主講「臺灣原住民族在電影裡的形象」
本館響應「世界母語日」活動實施計畫,辦理本館「請你跟我這樣說」母語推廣活動,本館透過閱讀推廣IG(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ncl_read/ )、辦理主題書展及2場講座等方式進行推廣,歡迎各位在座以及線上的朋友參加,活動詳情請見本館館網及官方臉書活動公告(網址: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13171.html)。

  本次講座於講座前安排放映蘇弘恩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靈山》(2015),蘇導演投身原住民議題及社會議題的影像紀錄創作,該部紀錄曾獲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獎中的評審特別獎(2016年)及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15年)、南方影展首獎(2015年)等獎項肯定,是2021年獲華府史密松寧學會「母語電影節」選映的首部臺灣作品。本館翁誌聰副館長於紀錄片放映後致詞,表達看完影片後的感動,指出原住民族是臺灣最早的住民,導演在紀錄片中呈現不只是導演外祖父Teymu Teylon的生活歷程,穿插呈現的從日本時代、30年代到近代的珍貴資料影片,交互呼應紀錄片主角的生命史,也是大時代的紀錄,紀錄片中的Teymu Teylon為了家人、下一代,不斷的透過務農、跑船、建築板模工人,離鄉背井勤奮的形象,也是許多原住民的生活寫照,為家人與下一代付出的真實樣貌,相對導演安排在片中的影片透露當時製作之影片內容包含對原住民的負面刻板印象的安排,讓觀影者可以看出導演想要表達與印象的反差,副館長也指出聯合國的世界母語日所強調的尊重多元文化及對不同族群包容與相互瞭解,並向現場與線上的聽眾致意,並致贈蘇導演本館紀念品。

  蘇導演以「臺灣原住民族在電影裡的形象」為題進行講演,開場時介紹他的父母分別屬於來自新竹的閩南人及花蓮的太魯閣族,因此在家庭生活中能由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在拍片過程中盡量以中立、客觀的態度,也發現外祖父的生命史與當時的時代歷史之間的關聯。蘇導演透過日治時期到近代的資料影像,引領聽眾了解原住民的形象不斷轉變的過程,導演也指出,從歷史資料影像中,可以看得到種種統治者想要表達的潛臺詞,相對於在現今的網路時代,取得資訊時相當容易,更是必須謹慎地檢視內容想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導演分別介紹的影片包括《南進臺灣》、《莎韻之鐘》等日治時期宣揚愛國心的影片,50年代如同現在的漫威影片一樣造成轟動的《王哥柳哥遊臺灣》,60年代影像技術從黑白影像進步到彩色畫面的香港電影《蘭嶼之歌》,在講演中也介紹重要的原住民導演,包括:馬躍·比吼《天堂小孩》、比令.亞布《彩虹的故事》,及龍男·以撒克·凡亞思、弗耐.瓦旦、楊明輝、馬志翔等導演與他們拍攝的紀錄片;此外,導演也穿插放映紀錄原住民正名運動資料影像,及80年代後臺灣新電影啟蒙時期的電影,包括:《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李祐寧導演),《西部來的人》(黃明川導演)、《兩個油漆匠》(虞戡平導演),到21世紀後,紀錄大自然畫面聲音設計相當有趣的的《馬嘎巴海》(杜均堂導演)、少見的大型戰爭場面《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導演)、溫馨劇情片《不一樣的月光》(陳潔瑤導演)、《太陽的孩子》(鄭有傑、勒嘎·舒米編導)、《阿莉芙》(王育麟導演)等共18種,透過時代演變,電影中講述的原住民議題也可以重新再被討論。

  本場次講座末了,蘇弘恩導演也分享了拍攝紀錄片《靈山》的在拍攝與蒐集資料的過程中,透過生疏的母語,不斷與外祖父對談,逐漸對外祖父的經歷有更多的認識,包括生命的歷練與歷史脈絡的演變,以及原民文化存在外祖父生活中的痕跡。這部紀錄片拍攝的起點,是在研究所就讀過程中的一個作品企劃,陸續發展這個議題,花費2至3年尋求資源支持拍攝,呈現如同經典名著《老人與海》中,人與大自然的競爭與共存關係,並將這樣的情境規劃紀錄片素材。導演也分享在拍攝過程從貼身近拍到遠距離紀錄之間的狀態差異,長鏡頭、有距離的紀錄看來雖然較為疏遠,但能讓被紀錄者更自然的呈現原本的生活與文化樣貌,也較為符合原住民文化中泛靈論的概念,在山林中以少說話、敬畏自然的態度與自然共存。

   
主講人:蘇弘恩導演
畢業於世新大學的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研究所,現為導演、小花電影有限公司負責人。目前專注於原住民議題及社會議題的創作,首部紀錄長片《靈山》(2015)曾獲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獎中的評審特別獎(2016年)及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2015年)、南方影展首獎(2015年)等獎項肯定。2017年以劇情短片《土地》入圍法國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競賽,並獲高雄電影節及金穗獎短片組優選,其他紀錄片作品包括:《獵人兄弟》(2019 )、《編織者》(2020)、《巫醫之夢》(2020)等。

關於紀錄片「靈山」
透過導演的外祖父Teymu Teylong這位出生於日治時代花蓮見晴部落的老獵人的視角,娓娓道出自己從出生、成長、結婚、生子、在鄉務農、赴遠洋討生活,隨後告老還鄉還做過建築、板模等勞力,才逐步蓋好現有的房舍的生命故事。本片以16毫米電影膠卷拍攝,由緩慢近乎不動的鏡頭、安靜地跟隨著外祖父Teymu Teylong日夜穿梭在部落、工寮、田間,詳實紀錄目前原住民部落的現況與生活樣態,交互呈現山林莊嚴靜謐的姿態、原住民部落平靜素樸的日常時光,交錯呈現外祖父的過往與現在經歷的悲傷經驗與場景,穿插剪輯之國家敘事下的國策文獻影像與新聞影片,彷彿重現80、90年代那段臺灣新電影時代導演特有的寫實美學、人文關懷與批判觀點,透過長鏡頭、現場收音與沉穩的配樂設計,以沉靜詩意的電影語彙刻劃外祖父作為一名恪守祖靈信仰(Gaya)、歲時祭儀及狩獵文化實踐的太魯閣族男子,如何在不同殖民政權的流轉及大環境社經結構的不斷變遷中,維持個人與家族的生存與適應,並展現出原住民族古老恆常的山林智慧與心靈韌性。

關於「凝影留聲--微光電影講座」
為拓展民眾對電影聆賞及解析的觀影視角及閱讀相關素材,本活動規劃邀請大學電影相關系所教授、知名影評人及電影從業人員擔任講座,由講座老師提供的臺灣與世界電影主題的視角,帶領聽眾關注世界社會議題、文化觀察之電影或紀錄片,盼望透過講座對相關電影敘事、哲學、藝術的見解與詮釋,徵引相關主題影片或衍生之書籍、音樂作品館藏進行聆賞,以契合本講座概念,透過聆賞主題電影,凝視社會議題、影觀生活日常、留駐群體記憶、聲想音樂內涵,發現說故事的人安排在電影各個片段中的微光。


「請你跟我這樣說」母語推廣系列活動內容(網址: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13171.html)
活動一【慶元宵 臆燈謎】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11年2月20日止。
◆活動內容:藉由趣味燈謎認識常用的臺灣閩南生活用語;活動結束後將抽出20位答對謎題的朋友,可獲得精美環保提袋一個。
線上燈謎(IG版)https://www.instagram.com/ncl_read/
線上燈謎(Google版):https://forms.gle/Pi6uoWiq1ArnUFNg9

活動二【「語」眾不同話家常─主題書展篇】
◆活動時間:111年2月15日起至111年3月13日止。
◆活動內容:規劃以閩客語及原住民族語為主之實體書展及線上資源展,展出相關文學作品、影音、學習資源及食衣住行育樂等相關圖書。
◆活動地點:本館2樓大廳、5樓梯廳

活動三【遇見「語」眾不同的你─電影講座篇】
◆活動時間:111年2月13日(週日)上午9時30分至12時30分
◆活動內容:
(1)播放紀錄長片《靈山》,講述一名太魯閣族獵人耆老的生平故事,帶領觀眾一覽臺灣原住民歷史
(2)邀請蘇弘恩導演以「台灣原住民族在電影裡的形象」進行講座。
◆活動地點:本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

活動四【遇見「語」眾不同的你─大師講座篇】
◆活動時間:111年3月5日(週六)上午10時至12時
◆活動內容:講題為「用母語寫出詩的芳味」,邀請臺語現代詩的先驅詩人向陽老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蒞臨演講,帶領讀者感受賞析閩南語詩詞的浪漫與美麗。
◆活動地點:本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


  • 本館翁副館長致贈主講人蘇弘恩導演紀念品
    本館翁副館長致贈主講人蘇弘恩導演紀念品
  • 主講人蘇弘恩導演
    主講人蘇弘恩導演
  • 遇見語眾不同的你-微光電影講座於本館國際會議廳舉行
    遇見語眾不同的你-微光電影講座於本館國際會議廳舉行
  • 主講人蘇弘恩導演
    主講人蘇弘恩導演
最後更新時間: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