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歌德學院全球巡迴展【重新思考──向大自然學習】系列活動一:「瓶中花園」工作坊
  • 2021-05-02
歌德學院全球巡迴展【重新思考──向大自然學習】系列活動一:「瓶中花園」工作坊
配合歌德學院全球巡迴展【重新思考──向大自然學習】,國家圖書館、台北歌德學院於110年5月2日星期日午後,於國家圖書館舉辦第一場系列活動「瓶中花園」工作坊。

你是否好奇,為何植物被關在瓶中不會悶死,仍能持續長大?約莫在200年前,1829年英國倫敦的一位沃德醫生(Doctor Ward)無意中發現了其中生態原理的自然界奧秘。當時瓶中植物不但躲過了嚴重的空氣污染,還藉之漂洋過海,移植他方;這種密閉生態植栽玻璃箱,因此就被稱為「沃德箱」。沃德箱主要使用玻璃,19世紀中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玻璃昂貴,因此「沃德箱」多為貴族社交活動場所的擺設,成為當時貴族交誼活動中雅好共賞的風潮時尚。

本次小型工作坊所邀請的講師是羅如蘭老師,羅老師除了為學員講述生態瓶的故事,更在教學過程中,詳細講解生態瓶為何能夠在近乎密閉的玻璃瓶空間之內,自成一個水可以循環、植栽可以成長的原理。羅老師帶領學員實作,以一個玻璃容器,打造一座專屬自己的瓶中花園。學員藉由自己一手創作的生態瓶,感受地球環境與自己如此貼近,同時觀察高溫對瓶中植物的影響,藉此更能明白氣候變遷對地球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羅老師在課程中解釋,將生態瓶內的環境打造成森林底層一般的環境條件,需要有苔癬類植物幫助水氣循環,需要有菌類幫助生態平衡,還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光,以促成光合作用。學員完成的生態瓶,以軟木塞封口,但是在關鍵期的大約二星期內,需要注意觀察瓶內變化,適當調整接受的光源和熱,也需要適時短暫開啟瓶蓋使之散除霧氣或補充水分。每人打造的生態瓶就是個人化的「瓶中花園」,賞心悅目。瓶中世界就像是一個縮小的地球,擁有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只要水氣沒有外洩,瓶中植物可以幾乎不用再澆水。植物在瓶中還能彼此互相適應,逐漸形成穩定的生態體系。觀察一個生態瓶,就如同觀察一個小地球的運作般,一樣存在著春夏秋冬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環。

課程在羅老師解說及引導下,所有學員都完成自己的瓶中花園,帶著成果和歡喜滿足的愉悅,以大合照為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此生態瓶的手作活動是搭配【重新思考––向大自然學習】展覽的系列活動第一場。此展覽自2015年開始於世界多個國家巡迴展出,在國家圖書館的展出,是該展覽規劃在臺灣唯一的一場展覽,機會十分難得。會場有展覽內容解說小冊,幫助觀展者充分了解展覽內容;歡迎各界民眾把握難得的機會,大手牽小手,一同到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1樓展覽室觀展。

展覽與系列活動資訊:https://www.ncl.edu.tw/activityhistory_238_890.html
  • 羅老師展示自己的成品並解說製作過程
    羅老師展示自己的成品並解說製作過程
  • 參加民眾分組挑選老師精心準備的材料
    參加民眾分組挑選老師精心準備的材料
  • 製作過程中羅老師給予個別指導
    製作過程中羅老師給予個別指導
  • 參加民眾製作屬於自己的「瓶中花園」
    參加民眾製作屬於自己的「瓶中花園」
  • 老師於展場內講解如何照顧生態瓶
    老師於展場內講解如何照顧生態瓶
  • 活動結束後大合影
    活動結束後大合影
最後更新時間:202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