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歷次消息

       
字級
    分享
  • QRCode
2018夏季閱讀講座第二場將邀浦忠成教授蒞館演講
  • 2018-05-07

2018夏季閱讀講座 

詠歎樂未央——原住民文學世界中的想像、真實與記憶 

何謂「原住民文學」?從口傳到文字,臺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如何反應原住民族文化與社會的流變,以及與漢人社會的衝突、互動與融合?除了對山海土地的關懷,還有那些題材深入剖析原民的主體經驗?音樂與歌謠如何重現原民的歷史記憶?國家圖書館將於107年夏季5月至7月,利用週六下午規劃辦理6場專題講座,邀請7位知名學者與作家,從臺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詩歌傳說、海洋文學、族群文化、女性書寫到音樂創作,引領大家探索原住民文學的多樣性與豐富的生命力。 

第二場526日(六)14:00-16:30

 

神話‧傳說‧詩歌

主講人:浦忠成教授

主講人簡介:

浦忠成(Pasuya 'e Poiconʉ),鄒族人,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兼系主任、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現任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為臺灣原住民族學者中第一位本土博士,研究專長為神話與文化研究、民間文學、原住民族法制等。著有《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下)、《被遺忘的聖域:台灣原住民族歷史、神話與文學的追溯》、《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灣鄒族語典》等書。

講座介紹:

人類都意圖將存在和出現眼前的事物定位並賦予意涵,這種認知行為產生的結果,在古遠的年代稱為神話傳說,而今則歸入科學求知的範疇。在變遷相對緩慢的部落社會,由故事、禁忌、儀式與集體擁有的認知系統,會維繫得較為穩定,部落成員的思維與行為很少逾越其界線,否則就是破壞了大家自古傳承的規矩,這些規矩之所以重要,就是要維持「袖珍宇宙」的秩序與穩定的狀態;同時,要針對許多群體認為神聖的事物進行命名、詮釋,以使部落成員依循這種規範系統思考和行動。這種賦名與解說會自然成為制約部落成員的機制,同時也形成與其他群體相異的標籤或區隔系統。故事是敘述的體系,歌唱或詩歌則是抒情的表現。

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約在距今6000年前即已陸續渡過海洋、進入臺灣島嶼。在認識與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創造出絕無僅有、相傳久遠、內容風格獨特的神話傳說體系,這些龐雜的故事,為高山、谷地、平原、海洋、島嶼、海濱、森林、草原、溪流逐一命名,以洪荒的思維予以解釋,再透過萬物有靈的視角,歸納天地間靈動奇幻的現象,從而各類神靈、精靈、妖怪現形,職司萬物的興滅吉凶,也讓各類祭儀、規範與生活的節奏就位。

 

本次活動將由 山海雜誌 提供 《山海原住民族文學》 資源手冊贈送,為了解原住民文學出版之重要閱讀與購書指南,每場限量 20本, 數量有限。

另外,光華雜誌也將提供臺灣原住民相關專號 。

 

 ※公務人員及教師凡任一場次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參加講座的民眾,將有機會得到浦忠成教授的著作《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現場並舉辦簽書活動,敬請踴躍參與!

請預先網路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活動網址: http://107read.ncl.edu.tw/summer_01.html

活動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國際會議廳

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嚴編輯

聯絡電話: 02-23619132355

  • 詠歎樂未央海報
    詠歎樂未央海報
最後更新時間:2018-05-28
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