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歷次消息

       
字級
    分享
  • QRCode
念念不忘在漢學--國家圖書館 歐美學人精彩開講「漢學奇幻旅程」
  • 2009-06-08
為慶祝「外籍學人來台研究漢學獎助」20週年,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今日(6月8日下午)舉辦「我的漢學奇幻旅程——與歐美青年學者對談」座談會,由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李貞德所長擔任主持人,與四位西方漢學新銳:加拿大籍的王國堯(Kwok-Yiu Wong)、保加利亞籍的謝薇娜(Severina Angelova Balabanova)、俄羅斯籍的葉可嘉(Ekaterina Zavidovskaya)及斯洛維尼亞籍的娜塔莎(Natasa Vampelj Suhadolnik),對談研究漢學的心路歷程。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為教育部為促進與際間漢學與交流所成立,「外籍學人來台研究漢學獎助」自1989年開辦,主為獎助海外相關系所資深學人來臺研究漢學,期滿繳交研究報告出版,至今滿20週年,曾申請獎助之海外學人已逾千人,獲得獎助者已達300餘人。顧敏館長在致詞時表示,「在人類文明進展過程中,一定有很多外來因素的加入,以促進高層次的發展,大唐盛世可以見證。東西文化的交流是人類文化發展極重要的因素,馬可波羅在700多年前踏上東方旅程,利瑪竇在400多年前到中國來傳教,歷史告訴我們,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越盛行,當地的文字著作越多,通促相互之間的暸解與交往,文化越發達,這也是漢學研究中心正在做的事。」 四位西方漢學青壯在漢學各有專擅,王國堯研究「五代士人文學活動於唐宋思潮演變中的關鍵性」、謝薇娜的主題是「『劉子新論』的美學思想研究」、葉可嘉重在「中國民國時期鄉村廟宇組織及民間信仰的調查研究」、娜塔莎則是以「中國傳統關聯性宇宙論在六朝時期佛教影像的藝術傾向中的反映」為論文主軸。四人在各自國家皆為有所成的學者,提起「我的漢學奇幻旅程」令這些學者們大為頭疼,主持人李貞德教授循循善誘,引導學人們回憶投入漢學研究的心路歷程,彷彿是再次肯定當時的選擇。 背景各異的四位學人,學數學出身的王國堯因為著迷於中文老師在課堂上朗誦中文詩詞,讓他從此轉了跑道;曾以漢學「夢」的研究為重點的謝薇娜中文是她研究漢學極大的障礙,她以圖像記憶法把中文字給學了起來;不經意間流露北京腔的葉可嘉從理論的文學研究轉往中國廟宇的鄉野調查,指導教授提醒她要請受訪人吃飯,最後卻總是變成當地人輪流接待她;每天堅持看電視1小時學中文的娜塔莎研究的是藝術歷史卻不會畫畫,她的指導教授卻要她拿毛筆臨摩水墨畫,從過程中才能真正體會繪畫者創作過程中的感受。這些點滴累積了學人們對漢學的熱愛,念念不忘。 座談會現場並有賀安娟副教授(Ann Heylen,師範大學台文化及言文學研究所)、施益堅博士(Stephan Schmidt,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城地茂教授(Shigeru Jochi,高雄一科技大學應用日本語學科)、田梅博士(Margaret Tillman,加州柏克萊大學歷史系)、安致銘教授(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等5位優秀的學人回娘家,一同慶生。現場也展示外籍學所出版的書籍,包括李福清教授(B. Riftin,俄羅斯學院,俄羅斯)的《從神話到鬼話》、田浩教授(Hoyt C. Tillman,哈佛大學,美國)的《朱熹的思維世界》、陳朝教授(漢喃研究院,越南河內)的《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等,共約300餘冊,20年來跨國界的漢學文化推動與交流,成果相當豐碩。
最後更新時間: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