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與問題座談會」打頭陣 討論熱烈,欲罷不能
1919年一場知識界和青年學子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探索強國之路的思想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發生至今已經有90個年頭了。為紀念這個歷史上重要活動,4月24日下午2時國家圖書館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共同舉辦的「主義與問題:五四運動九十週年座談會」。
座談會主持人高承恕教授表示,「五四之後,文明中國未來可以有什麼選擇?是所有中國人嚴肅而深刻的反思。」有人把二十世紀的中國,喻為是五四的世代,1919年的五四青年們所思索的問題與作法,到2009年的今天仍深深影響著後輩的民主思維和發展之路。著有《五四:多元的反思》的林毓生教授表示,「五四運動是自發的學生運動,主要目的是『科學』與『民主』。初階的民主掺雜了太多不民主的成份,又誤以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民主需要極堅強的法治做基礎,政治權力必須被限制,權力只能用權力來限制,互相制衡。」《未斷奶的民族》一書作者孫隆基教授認為:「有多少種討論五四的方式?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新啟蒙運動等,各有系譜,五四像是有許多品牌。1919年發生了許多主事件,世界重大事件過度密集。誠如歷史有其多元性,很難用單線思考。」
以《興盛與危機》、《河殤》等書聞名的金觀濤教授提出,「五四有其雙重性,五四本身及五四前10年或前20年的新文化運動都不能忽略;講五四,就不能丟掉歷史,才能真正看清問題。」著有《新思潮與傳統》的周昌龍教授則表示,「新文化運動的『新』是用力量來革新?還是『知新』?文化的差異不是空間上的問題,是時間上的問題。適合用科學來主導文化嗎,包括秩序、道德、人生觀等?」撰寫《縱浪談》等書的楊澤副總編則反思,「五四是寬還是窄?五四是問答還是解答?五四是個人還是集體?五四是他人還是中國?…處於長年政治插旗的台灣,我們只有政治身份,而無文化身份?」
「五四」到底是「文藝復興」還是「啟蒙運動」?是不是能如胡適所言〈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表示,「這場座談會雖在臺上學者與現場觀眾欲罷不能的熱烈討論中結束了,卻為接下來的一系列活動做了最好的暖身。接下來將有一系列關於五四的活動,邀請大家來體驗新思維的萌發。」
5月4日至31日國家圖書館將有一場「青春的飛揚,思想的萌發—五四文學人物影像展」,集結海內外超過30個圖書館、紀念館、文學機構、蒐藏專家所提供的珍貴史料、照片、書札手稿與150冊書刊等,邀請讀者透過文字與影像來感受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