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著名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120歲冥誕,為紀念這位在臺灣及東亞近代美術史,留下諸多珍貴文化遺產,與戮力推動美育現代化的「文化先鋒」,國內各處紛紛辦理陳澄波畫展及東亞巡迴展,為響應這場藝術盛事,國家圖書館特地舉辦「臺灣藝壇-回首陳澄波‧林玉山‧鄧雨賢‧黃土水」資料展,讓民眾在2014年的四季,不僅看見油畫家陳澄波,同時看見與陳澄波同時代的不同領域藝術家──膠彩畫及水墨畫家林玉山、音樂家鄧雨賢,及雕刻家黃土水。
為讓讀者深入了解臺灣前輩藝術家,及其對臺灣藝術的貢獻,國家圖書館「臺灣藝壇-回首陳澄波‧林玉山‧鄧雨賢‧黃土水」資料展,特地為四位大師分別規劃主題區,介紹四位臺灣前輩藝術家,陳列相關圖書及視聽資料,於「CD」欣賞區展示豐富的臺灣歌謠,並播放相關視聽影片,立體雕塑採圖片數位化方式,以數位相框展出,讓參觀者直接觀賞。
臺灣著名前輩畫家陳澄波(1895/2/2-1947/3/25),出生和過世均逢臺灣歷史的轉折點,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可稱是一部臺灣近代美術史縮影。陳澄波也是當時第一位以油畫入選日本「帝展」的臺灣畫家,在臺灣第一代油畫家中,陳澄波是最早展露對現代繪畫理念探討,並是建立強烈自我風格的第一人,作為近代美術先驅的陳澄波,早就在作品中展露他對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理解,並融合在自己的創作之中。
以膠彩畫及水墨畫著稱的林玉山(1907/4/1-2004/8/20),為日治時期的代表畫家之一,1927年與郭雪湖、陳進,一同入選第1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被稱為「台展三少年」,代表作《蓮池》於1930年入選第4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特優,1990年獲第15屆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鄧雨賢(1906/7/21-1944/6/11)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作品曲式優雅,旋律朗朗上口,代表作為《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四首台語歌謠,合稱為「四月望雨」;雕刻家黃土水(1895/7/3-1930/12/21),是第一位東京美術學校台籍生,1920年作品《蕃童》入選日本帝展,為台人第一,之後有《釋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擺姿態的女人》、《郊外》等知名作品,黃土水的作品,於1980年代後期台灣本土化之後甚受歡迎,其作品常被視為台灣雕塑界的逸品。
四位大師展覽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於國圖藝術視聽中心展出(臺北市延平南路156號,上午10時-下午6時開館,每星期一及國定假日休館,TEL:02-23612551),即日起至5月首先介紹陳澄波,6月至8月由林玉山接棒,9月至11月交棒鄧雨賢,12月至2015年3月由黃土水畫下圓滿句點。歡迎您前來國圖藝術視聽中心,進入臺灣前輩藝術家的世界,與國家圖書館共度不同的四季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