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歷次消息

       
字級
    分享
  • QRCode
呼應重返民歌活動現場的國圖藝術視聽中心
  • 2013-12-27

交大-草原民歌座談1021228海報

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舊名「實踐堂」,在缺乏藝文活動場所的年代,「實踐堂」是帶有歷史記憶,讓人懷念的老地方,這裡在過去曾是許多藝文愛好者流連忘返的藝術展演場域,也曾是讓許多音樂家、藝術家發光發熱的舞台,因此國家圖書館2008年10月27日於「實踐堂」原址成立「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呼應「實踐堂」富含歷史價值的藝術氛圍。

在1967年與1968年之交,《草原》雜誌編輯室收到〈現階段民歌工作的總報告:1966年1月-1967年12月〉來稿,文中紀錄由許常惠和史惟亮帶隊的民歌採集工作過程與收穫整理,對於戰後台灣社會與當時的知識份子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民間調查報告,1960年代的聽覺社會空間是什麼樣態,使得知識份子紛紛發出「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的呼籲和行動?當時參與的人出於什麼動機而加入調查行動,並上山下鄉探訪哪些地方?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聽‧見」什麼樣的民間與現實,這股動力是否被繼承或影響後人的聽覺觸感?

「實踐堂」因時代更迭而凋零,但在貼近民眾重新開拓藝術視野後,轉型為「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為呼應此一歷史的轉變,特與國家圖書館於2013年歲末的12月28日合作辦理「草原民歌」座談會,帶領民眾重返往昔舉辦民歌活動的實踐堂現場(即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從不同角度重新探索與回顧,對於「民族音樂」與民間的聲音深具意義的「民歌採集運動」。本次座談邀請民歌採集隊的成員、民歌手、歌謠創作者與音樂研究者,聽他們從各自與民歌不同的因緣/衝擊,回顧1960年代民歌採集的聲音,並重新聆聽當時在春雨中飄起的草原之歌……


「草原民歌」座談會
時間:2013年12月28日(六)13:30-18:00
地點: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3樓階梯教室(台北市延平南路156號)
主持人:楊祖珺(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民歌手)
特別來賓:王小娥(成功大學退休教授,《草原》雜誌創辦成員之一)
與談人:
◆呂錦明(台灣客家山歌團創辦人,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西隊成員)
◆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西隊成員)
◆范揚坤(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鍾永豐(作詞人、音樂專輯製作人,與交工樂隊、林生祥合作音樂)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亞際書院、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

最後更新時間: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