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歷次消息

       
字級
    分享
  • QRCode
暮春‧詩情與樂章流淌在校景秀麗的東華大學-以音樂佐詩系列對談紀實(花蓮)
  • 2012-05-03
1010502-楊婷婷、楊照、羅智成、陳克華(由左至右)
  以音樂佐詩系列對談於5月2日(週三)下午2:30在花蓮東華大學活動中心演講廳舉行,著名作家楊照擔任主持人,與談詩人為羅智成、陳克華兩位老師,以及特聘小提琴演奏家楊婷婷伴奏,本場對談主題是:「現代詩的種種變貌」。東華大學圖書館張璉館長代表該校吳校長感謝國家圖書館和趨勢基金會規劃本次活動,讓東華大學師生在暮春時節探索詩歌對人類想像力的挑戰,啟發每個人對生命之反思。花蓮市平和國小張素蓮校長亦特地率領10位老師參加,聆聽詩人們的討論,藉以啟迪大家對詩篇的熱愛與了解。

  楊照首先表示很高興看到眾多的年青學子在現場和他們一起尋找詩的各種面貎,主持人接著指出,詩之所以為人類文明的瑰寶,主要是其可以不斷的變化。因此詩人必須一直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要不斷破壞和重組語言或文字,才能永續創造出千變萬化與意境深遠的好詩。他推崇今天參加討論的羅智成和陳克華是臺灣並不多見的資深詩人,因為很多詩人過了青春期,就不再擁有好奇心與破壞能力,遂沒有作品見諸於世人。

  陳克華認為高二暑假那年在花蓮中學相思林中感受到詩篇的美好,是他將寫詩成為一輩子志業的契機,他以「突然被詩神附身」形容當天的感覺。陳克華指出每寫一首詩,好像達到了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項尖-自我實現,即是將個人理想、抱負和能力發揮到最大的程度。每一首詩的完成都是一次最高層次的呈現,然後就歸零,重新尋找創造下一首詩的場域和靈感;陳克華強調詩中使用的文字並非好或不好,而是對不對,有沒有用對字,這是他創作時特別講究之處,就好像一位完美的美女,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

  羅智成提出要有智慧,才能創作詩的看法。他以自己為例,廣泛的閱讀、不停的思考,將這些內化的見解淬鍊成簡潔的文本,然後透過詩這種語言的儀式表達出來。此外,他認為寫作詩最迷人之處是作者可以選擇閱讀的人,找到了解這首詩意涵的傾聽者。至於詩人創作詩的動力來源,他指出是深層的溝通,所有文學經驗都來自於這種深層的溝通。楊照總結這次發人深省的對談,他提出兩個重點:

1. 寫詩必須找到節奏、意境、語言以及生命的獨特性;
2. 一首好詩在沒有被讀懂之前,就已經在溝通,所以讀詩不一定要讀懂,而是要感受到詩人獨特的經驗。

  主持人和兩位詩人在對談的過程中,亦提到音樂對詩的重要性,有助於傳達詩的感覺和訊息,因此兩位詩人在小提琴的悠揚樂曲伴奏下,朗讀精選的4首現代詩,陳克華選擇的3首詩包括「逃往阿非利加(1984作品)」、「愛與死的幻想練習(1985作品)」和「寫給複製人的十二首情歌(2009-2010作品」等,羅智成則朗誦最新出版的詩集「透明鳥」之精彩篇章,傳達出他們至纖至細的情感,以及現代詩的各種面貎。最後,本活動抽出五位幸運聽眾,獲贈國家圖書館出版,羅智成老師主編之「春天讀詩節:現代詩的100種可能」,期望大家用豐美詩篇迎接即將來臨的夏天。

1010502-東華大學師生陸續報到
圖1 東華大學的師生於活動開始前陸續報到和投入摸彩劵

1010502-精美摸彩券
圖2 本次活動使用的精美摸彩券

1010502-東華大學圖書館張璉館長

圖3 東華大學圖書館張璉館長致詞

 

1010502-楊婷婷、楊照、羅智成、陳克華(由左至右)

圖4 本次活動的參加來賓,小提琴家楊婷婷、主持人楊照、詩人羅智成、陳克華(由左至右)

1010502-聽眾

圖5 聽眾們對詩人討論現代詩的種種面貎感到興致盎然

 

1010502-羅智成朗誦「透明鳥」

圖6 羅智成朗誦「透明鳥」中的部份詩篇

1010502-聽眾的熱烈回應

圖7 聽眾的熱烈回應,使得2小時活動延後30分鐘結束

 

1010502-聽眾請詩人在他們今天的筆記上簽名

圖8 聽眾們於活動結束後,紛紛請詩人在他們今天的筆記上簽名
(文 / 攝影:高鵬)

最後更新時間:20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