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歷次消息

       
字級
    分享
  • QRCode
以智慧成其道德—圓持法師談《佛教倫理》
  • 2010-12-07
來自北京法源寺的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館長圓持法師,窮22年時間研讀佛教經典,編著《佛教倫理》一書,由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周荃董事長總策劃,來臺發行繁體字版,該書受到星雲法師、總統府國策顧問紀政女士、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先生、立法院王金平院長等近40位社會賢達及各行各業翹楚所推崇。圓持法師並慨贈300套足以久藏傳世線裝精裝本,期透由國家圖書館出版品交換系統,贈予國內外圖書館及學術研究單位。贈書儀式於12月7日下午2時在國圖文教區展覽室舉行,同時舉辦「書與人的對話」講座,向臺灣讀者闡釋佛教與社會發展相互適應之道。 顧敏館長以「道德與智慧的結晶」稱揚本書,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提出的廣博內涵,並以圓持法師於本書導言所述:「通觀一切佛教,其主要思想莫不在倫理。」指出不同層面互動對應的倫理關係是從自覺開始,也就是悟性的源頭。佛教知識是一門以「人」為出發,以「行」為結果的善知識,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一門大知識,藉著本次的座談會,在法鼓佛教學院校長釋惠敏法師的主持下,聽眾得以一窺佛教知識世界的堂奧。 圓持法師指出,佛教在中國2000餘年發展過程中,被蒙上了厚重的神教外衣,事實上佛教信仰的普遍性,決定了道德影響的廣泛性,諸如:慈悲為懷、樂善好施、行善積德、廣結善緣、相互尊重、眾生平等皆內化成人們道德觀念。如能切實瞭解佛教真義,便知佛並非萬物的主宰或神秘的力量,而是十分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編著《佛教倫理》一書即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念,思索佛教和社會大眾,佛教和人生有何關係,因此本書對於人生現實問題的解決有很多的著墨,也因而讓該書更具實用性。期待兩岸在共同的佛教信仰基礎上,弘揚佛教倫理思想,為提昇中華民族文明境界,為人類世界增益無量福祉。
最後更新時間:2012-05-21
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