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Manas Ghosh教授演講
  • 2017-10-19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Manas Ghosh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71018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印度賈達沃普大學(Jadavpur University)電影研究系Manas Ghosh助理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並邀請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唐維敏副教授擔任主持人。 

最近幾十年來,臺灣風靡歐亞視覺文化圈,而這必須歸功於多位電影大師的貢獻。當中最資深的侯孝賢,無疑是在80年代帶領臺灣電影從本土走向全球的最關鍵人物。透過獨樹一格的空間描寫,侯導演吸引了各國影評家與觀眾的目光。Ghosh教授的演講從1980年代的一系列電影,觀察在他鏡頭下殖民及後殖民時期的臺灣小城鎮;包括「兒子的大玩偶」(1983年)、「風櫃來的人」(1983年)、「冬冬的假期」(1984年)、「童年往事」(1985年)、「戀戀風塵」(1986年)和「悲情城市」(1989年)。

Ghosh教授指出,侯孝賢的作品受香港1970-80年代新浪潮(New Wave)電影影響,其描寫日常生活與地景的風格,則被評論家拿來與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903-1963)、溝口健二(1898-1956)比擬。在80年代的侯孝賢作品中,「小鎮」不僅是一個居住場域和電影空間,它同時代表了後殖民時期臺灣人的一種集體記憶。片中關於亞洲、臺灣的「民族論述(nation discourse)」,幾乎都圍繞著二元對立的「城市/鄉村」。事實上侯孝賢並非特例,同一時期的臺灣新浪潮電影,也有幾部聚焦於小型城鎮的知名作品。Ghosh教授並認為,通常小鎮在後殖民國家的社會場域劃分,不屬於城市或農村,比較接近兩者之間的連結點(link)。但侯導演選擇挑戰此種慣例,以小鎮作背景,小鎮有自己的車站、市場、學校等公共設施,住民或為通勤者、學生、在地的小商賈、遊民等。片中人物自傳式(autonomously)地敘事,書寫出異於鄉鎮或城市史的另一種篇章。

身為世界電影大國之一,印度電影產業在年收益上雖不如好萊塢,但其產量及大國人口數量所帶來的觀影動能,依舊非常可觀。本次獎助期間Gosh教授利用臺灣的學術資源,以及在主持人唐教授的協助之下,無論對侯孝賢電影,以及臺灣不同時期社會文化所孕育出的電影風潮,都有更深刻的研究體悟。

  • 左起:Manas Ghosh教授、唐維敏教授
    左起:Manas Ghosh教授、唐維敏教授
  • Manas Ghosh教授
    Manas Ghosh教授
  • 左起:Manas Ghosh教授、Dr. Judith Pernin
    左起:Manas Ghosh教授、Dr. Judith Pernin
最後更新時間: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