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施耐德、戴彼得兩位教授演講
  • 2017-10-05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施耐德、戴彼得兩位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7年10月3日舉辦2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德國哥廷根大學(Gottingen University)東亞研究中心施耐德(AxelSchneider)教授,以及國家圖書館科技部補助延攬副研究學者戴彼得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第一場由德國籍施耐德教授演講「何謂保守主義?一個思想史的反思」,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陳弱水教授主持。施教授首先告訴聽眾,保守主義並不是懷舊思緒,或對於進步完全不感到興趣。它的出發點是對於現代性的反應或批判,而隨著啟蒙運動後人類文明、科學、工業的高速發展和普及,世界各國的保守主義漸漸抬頭:如六四事件後的中國,美國在80年代後的新保守主義,以及2000年以來的反啟蒙思維。

施教授說明現代性的四個特點,包括以人為中心的「我思故我在」的對象化思考;強調歷史的不斷進步,內建目的論的進步史觀;靠理性創造理想世界的「自我授權」;和充滿非既定性、不固定性的戲劇性等。保守主義包括對以上觀點都有所批評——包括古典保守主義,及歷史性保守主義等兩方面。然而,追根究柢保守主義者想要的絕非停滯,而是尊重傳統,穩定而和緩的改變。演講最後,施教授分享他近期研究章太炎、王國維、張爾田、劉咸炘等思想家的心得。他點出儘管保守主義分別從西方經驗、可觀察的歷史事證、倫理立場等角度對進步主義批判,然而,常常陷入只能提出理論,卻欠缺具體改善方案的窘境當中。

第二場由美國籍戴彼得教授演講「明朝初葉的書籍出版與贊助者」,並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王鴻泰研究員主持。明代初葉出版業呈現相對低迷,之後包括1521至24年的大禮議等事件,才漸漸有所起色。戴教授提醒聽眾,在書籍出版的研究上有著很多難以單用量化解釋的部分,他並認為,目前所用來解釋明初出版業低迷的因素如書籍審查嚴格、程朱理學的影響力等,其案例有限,甚至未必足以支持其說法。

戴教授選擇以書序為切入點,「凡序文籍,當序作者之意;如贈送、燕集等作,又當隨事以序其實也」。他指出序的功用不僅是為讀者說明作者,也從中透露此書的出版資訊。他舉出《救荒活民書》、《讀杜詩愚得》等書為例,這些著作或由出版商、或由作者策動,請聲名卓著的大學士如楊士奇等為之作序,形同一種政府參與的助力,遂得以出版。在戴教授看來,每一部書序都反映出當朝社交網路的地圖。主持人王教授除深表同意外,也表示戴教授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明初出版業的觀點。

施教授本次來臺研究,希望能完成他的新著作撰寫計畫,更深入地瞭解中國保守派思想家面對西潮的調適與轉化過程。戴教授自2015年獲得漢學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迄今,已在國家圖書館發表過3場關於明代政治結構及出版業的專題演講,足證本館所藏資源之豐富。

 

  • 左起:施耐德教授、陳弱水教授、曾淑賢館長
    左起:施耐德教授、陳弱水教授、曾淑賢館長
  • 施耐德教授
    施耐德教授
  • 左起:施耐德教授、陳弱水教授
    左起:施耐德教授、陳弱水教授
  • 左起:施耐德教授、陳弱水教授、柯若樸教授
    左起:施耐德教授、陳弱水教授、柯若樸教授
  • 會場一隅
    會場一隅
  • 左起:戴彼得教授、王鴻泰教授
    左起:戴彼得教授、王鴻泰教授
  • 現場聽眾提問
    現場聽眾提問
  • 林麗月教授提問(右一)
    林麗月教授提問(右一)
  • 會後合影
    會後合影
最後更新時間:2017-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