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讓風朗誦-陳芳明教授主講「楊牧詩中的季節與故鄉」
  • 2017-04-15
讓風朗誦-陳芳明教授主講「楊牧詩中的季節與故鄉」

「詩是不會自動發生的,詩必須追求。」如同哥德所說:每天我們應該讀一首好詩,國家圖書館春天讀詩節舉辦「春江花月夜:敘事詩中的世界」系列講座活動,4月15日邀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陳芳明教授主講「楊牧詩中的季節與故鄉」。陳芳明是一位詩人歷史家,身具教授、作家身分,早年以詩論著名,撰寫詩和散文,其散文思想性濃厚,在知性中間又夾雜著濃厚的感性,十分深刻動人。他的文字流注著異乎尋常的革命氣質,知識分子巨大的浪漫之心。創作逾三十載,橫跨新詩、散文、詩論、政論、書評、史傳、文史論文多領域,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

在臺灣現代詩的發展中,能夠持續創作數十載且作品能維持一定水準者並不多見,楊牧是其中的一位,勇於向自我挑展,不斷在詩的文體中追求新的可能、突破而著稱。楊牧以詩的形式表現說故事的技巧,在現代詩人中可謂無出其右者,其有個人獨特的語言表演範式,選取的文字有時是白話,有時是典雅的文言文。他勇於嘗試把久已不用的古字置入詩中,為的是試探古代漢語的生命力。凡是經過他再次運用,把恰當的字放在詩或散文的恰當位置,文字的魂魄便再度回到人間。楊牧孜孜不倦致力一個詩學的創造,其用力於詩最鮮明之處,莫過於他的敘事技巧,在每首詩背後往往暗藏一個故事。他擅長使用懸疑與推理的手法,讓象徵語法放在前面,使一則傳說或事件隨著詩行演進而巍巍浮現。正是他的敘事傾向,截然區隔了他與同世詩人的意趣。

陳芳明教授於演講中指出楊牧詩學裡的時間感是一種流動,因為文字就形成空間。時間意識往往也是歷史意識,歷史是共同的記憶;楊牧的詩行總是暗藏生命的謳歌,對歷史、對生命、對季節的感情變化,中國與西方古典詩學為他帶來豐富的想像,博採中西文學之精華,以東方細膩的感受為內容,借用且改造西方的形式,從而為現代詩創造了自我風格。〈背手看雪〉描寫中年心情,開始出現初老,詩中的紅花意喻內在意志燃燒;〈早春在普林斯頓〉藉由家常書寫,傳達出溫情;〈孤獨〉流露了蒼老的心情,堪稱是現代詩中的經典,將孤獨、苦悶具體形象化,是我跟自我的對話,若能拍成卡通影像化則更為精彩;〈秋探〉用文字掌控速度,以場景表達抑揚頓挫,帶來緊湊的節奏感;〈出門行〉以貓的眼光看人間,將詩人的情緒融入詩行中。

艾略特說過偉大的作品背後都有強大的傳統所支撐,花蓮是楊牧的故鄉、生命的依歸,〈瓶中稿〉思念的深度讓人感受到濃厚鄉愁,藉由海嘯抒發出深沉美麗的想像;〈讓風朗誦〉的四季循環為少見的書寫方式;〈俯視〉採居高臨下的角度,觀看全景,歌頌立霧溪;〈仰望〉從情感認同出發,向木瓜山致敬,花蓮成為詩人筆下不竭的泉源。

全場演講陳芳明教授以他多情詩心,敏感詩情,闡述詩人獨特的語藝與詩藝;陳芳明教授推崇楊牧的詩被世界看見,若諾貝爾文學獎落在臺灣,楊牧當之無愧。現場有人提問余光中詩的成就若跟楊牧相較,是否也具備諾貝爾文學獎資格?去中國化對文學的發展影響,陳芳明教授就余光中與楊牧創作的技巧與風格做一剖析,鼓勵大家多閱讀自我學習,對有興趣的作家可以閱讀該作家作品全集有全面的認識,以他本身為例,魯迅即是他自我閱讀建構起對魯迅的瞭解。

春天,是讀詩的好時節,4月29日由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廖咸浩教授主講「春天與冬天的糾纏──西洋史詩中的愛與死」,國圖誠摯邀請您春天從詩出發,與我們一同併行春天的詩路,邂逅美麗的詩句,分享給每一個人,共渡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春天。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 主持人耿立群主任介紹陳芳明老師
    主持人耿立群主任介紹陳芳明老師
  • 主持人耿主任與陳芳明老師合照
    主持人耿主任與陳芳明老師合照
  • 陳芳明老師演講
    陳芳明老師演講
  • 陳老師朗誦楊牧詩作
    陳老師朗誦楊牧詩作
  • 讀者熱烈提問
    讀者熱烈提問
  • 陳老師回答讀者提問
    陳老師回答讀者提問
  • 與觀眾合影1jpg
    與觀眾合影1jpg
  • 與讀者合影2
    與讀者合影2
  • 為讀者簽書
    為讀者簽書
  • 在2017春天讀詩節典藏海報上簽名
    在2017春天讀詩節典藏海報上簽名
  • 陳教授為國圖作家簽名杯上簽名
    陳教授為國圖作家簽名杯上簽名
最後更新時間: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