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五年(公元1587),在一顆慧星畫過天際後,朱明王朝的群臣偶然發現慧星在月亮之上,於是開始上奏,引經據典,將星變異象結合,於是引發政治動盪。來自不同於中國的科學知識體系的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610)來到中土,傳入另類自然知識,彷彿來自星星的另一端。在此衝激下,徐光啟 (1562-1633)與熊明遇 (1579-1649)從傳統災異的星變異象,跳脫朱熹以來的格物窮理觀念,轉而接受希臘時代學者對彗星的認知,但他們的轉變反映的是對中國傳統自然知識的考據與省思,而不是結合技術,引發科學革命。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系列講座第五場於10月4日(星期日)於本館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徐光台教授,主講「朱熹『格物窮理』與中國科學發展 」。徐光臺教授長期研究中國科學史變遷,特別是明代的中西科學始交流。他在1992年底獲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科學史博士。1993年2月任職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至今,研究興趣為十七世紀科學史、中西交流史、利瑪竇研究、熊明遇研究、儒學與科學、氣的自然哲學、十七世紀自然知識考據、中西科學史比較研究。曾任清華大學副總務長、《清華學報》主編。
徐教授認為朱熹(1130-1200)是宋代集大成的理學家,也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與詩人,但很少人認為他是卓越的自然學者或科學家。朱熹的作品中具有相當豐富的自然知識,今人常以其「格物致知」或「格物窮理」來表達對自然知識的探究,反映其「格物致知」或「格物窮理」被認為與科學研究有關,其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影響,值得通過中西比較科學史與交流史來加以探究。究竟朱熹格物窮理的關懷與西方科學觀念有何不同 ?因此他試圖從中西比較科學史與交流史觀點來看中西科學發展的一些特色與對比,剖析朱熹自然哲學的一些特色,以及明末西學傳入前後,特別是利瑪竇巧妙運用朱熹「格物致知」或「格物窮理」影響中國士人。本次演講集徐教授二十年來研究朱子與利瑪竇之心得,也解答長期以來國人對於朱熹『格物窮理』的誤解,另闢臺灣科學史研究新面向。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系列講座第六場將於10月17日(星期六)於本館演講廳舉行,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周維強教授,主講「有腳之城,不秣之馬: 明代的戰車與火器 」。歡迎踴躍參加。
系列講座主題網址與報名:
http://104read.ncl.edu.tw/autumn_01.html
主持人國際書號中心曾堃賢主任
徐光台教授演講
演講實況
曾堃賢主任、徐光台教授與俞小明主任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