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劉克襄書寫大自然的故事
  • 2009-03-03
國家圖書館舉辦書與人系列活動之ㄧ
「劉克襄書寫大自然的故事」
活動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
活動時間:98年3月12日下午2:30

【劉克襄簡介】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是詩人、小說家、自然觀察者、臺灣史旅行研究者。從年輕時代即長跋涉山水,透過旅行來觀察這片土地的發展。年輕時以鳥類生態為主要關注題材,開啟台灣自然觀察寫作的風氣,因而有「鳥人」之稱號。曾任《台灣日報》副刊編輯、《中國時報》美洲版副刊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及執行副主任。現則專注於自然人文踏查及寫作,於台北近郊長期從事自然觀察、拍攝與繪畫,研究自然誌、旅行歷史與古道研究。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獎、第一屆台灣詩獎、吳三連文藝獎報導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新聞局最佳圖書創作獎、聯合報最佳書獎、2009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多項榮譽。著有《探險家在臺灣》、《隨鳥走天涯》、《劉克襄精選集》、《風鳥皮諾查》、《台灣舊路踏查記》、《野狗之丘》、《永遠的信天翁》等幾十部作品。


【寫作風格】

有關作者的創作內容和風格,不論詩、散文和小說,乃至自然志的撰寫,各方多所評論和推介。大抵而言,一般評論者皆以自然寫作之範疇論評作者的重要作品;尤其是創作量最為豐富的散文部份,更允為代表。

唯晚近,《野狗之丘》和《永遠的信天翁》出爐後,更多學者更轉而注意到作者在動物小說方面的精彩書寫,咸信此一類型創作,為台灣文學展開另一面豐厚的視窗。

從第一本散文《旅次札記》開始以來,作者就展現相當獨特的文字風格。在這本以鳥類為主題的系列短篇札記,他以貫常的詩的簡潔語法行文,帶著知性而冷靜的筆調,提醒生態危機或批判事物。在作者日後的作品裡,也不容易見到一般自然寫作者常出現的濫情而感傷的控訴文詞;或者沈溺於唯美的自然環境之歌頌。

縱使在第二本較浪漫而感傷的散文《隨鳥走天涯》裡,作者都充滿一貫的知性論述,同時加入更多長期野外觀察後沈澱的省思。從賞鳥的經驗裡,作者摸索到了一種快樂而知足的野外生活,這種社會價值始終是他創作的基調和創作動力。

往後由於廣泛涉獵自然志和動物學知識後,在《消失中的亞熱帶》、《自然旅情》更見作者喜愛援經據典,敘述事物的樂趣。不論是鯨魚和台灣獼猴的自然史論述,或者敘述八通關古道和六龜森林的行旅,作者都有一套不同於他人的獨特見解,並且不斷拋出細膩的美學思維和新的自然觀察模式。此外,作者亦喜愛以社會觀察的角度,試著為日漸蔚為風潮的賞鳥運動定位,並分析賞鳥人的特色和模式。

在撰寫《小綠山三部曲》系列時,由於接觸更為廣泛,自然觀察知識更為精進,敘述內容轉而更充滿自然科學的專業語言。但是,作者這時亦困惑於文字藝術和科學數據間的得失,難以拿捏自然美學的平衡點。後來,因面對各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作者的自然觀察轉而充滿更多「文以載道」的嚐試;同時,思考到社區運動和鄉土教學等方向的如何實踐。這些想法和具體的施行方式多半出現在他晚期的散文作品,諸如《快樂綠背包》、《偷窺自然》等作品上。

至於《山黃麻家書》、《綠色童年》更是作者帶領孩子在自然環境成長的生活理想。《山》是詞藻優美,情境感人的書信,充滿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期待和理想。《綠》書則是實踐自然觀察和尋找人文空間的野外活動,充滿自然教學理念的創意和可能。

綜觀作者二十年來的散文雖然以自然生態為題材,卻不囿於一隅,舉凡動物行為、賞鳥活動、自然歷史、鄉土教育、社區運動等等都是其不同階段努力和實驗的目標。作者亦始終抱持創作者和環保人士的雙重角色,努力地進行和社會的密切互動,允為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相當重要而充滿實驗精神的開拓者。

至於,動物小說部份,從第一本《風鳥皮諾查》起,以迄最近的《永遠的信天翁》,作者書寫的世界也展現了台灣作家獨特的一面。自然生態、環保運動等等台灣生態議題,透過一本本動物小說故事的推出,作者也把晚近三十年,台灣自然生態的保育過程,各個時代的變遷,藉諸某些具有代表性動物的行徑和習性,告知了國際,台灣做為一個大島,在地球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台灣文學也經由動物小說的發展,創造出另一個值得期待的文學內涵。

興隆山 彭佳嶼 劉克襄在玉山 1982.3a

(圖文資料由劉克襄先生提供)

最後更新時間:2009-03-16
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