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有生命的,代代相傳,不曾停歇,宛如浪潮湧進,長流不盡。現代詩是繼承傳統詩的精神,而一脈傳承。國家圖書館舉辦「『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演講壓軸活動,4月28日下午邀請詩人張默、蕭蕭、楊佳嫻、唐捐一同跨越時空,一起來探討古典vs.新詩之創作與欣賞有關的各種問題,掌握這個時代的脈動和聲音。與談四位詩人文采洋溢,講談幽默生動,魅力十足,吸引滿堂聽眾。
過去的古典詩與現代詩如同兩條不相交集的平行線,各自發展。在談到個人古典體驗、新詩創作經驗中,這兩條路如何交集、分歧?楊佳嫻坦承在創作過程中曾經想擺脫古典文學的包袱,後來卻覺悟,古典詩及古典文學的養份,對新詩創作十分重要,例如唐朝詩人李賀詩中的時空調動,《紅樓夢》充滿批判、情愛、理想的內涵,對她後來的創作均有深遠影響,她認為「新古典+老文學」是可以取得突破的。
蕭蕭同意古典詩與古典文學對現代詩的影響同樣重要,他個人受到(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影響極深,認為古典詩在語言文字和深意上都有震撼人心之處,中文系出身的詩人寫現代詩,往往可以從古典詩中找出自己的愛好,轉化成為自己的特殊風格。
可能是童年讀私塾的緣故,張默古典文學涵養深厚,卻是臺灣現代詩表現傑出的前輩作家,是古典+現代的最佳代表,他個人最欣賞陶淵明。唐捐童年讀文言雜文,後來受蘇曼殊、納蘭性德的影響,也同意古典詩與現代詩是有交集的。
在晚期資本主義網路發達的現代,楊佳嫻認為古典語文已經是臺灣基本教育的基礎之一,很難被割捨,也許詩人、作家回過頭來看古典,反而會找出自己的門徑,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名作家魯迅、張愛玲即是如此。蕭蕭則舉出古代大詩人屈原的反傳統批判精神,後來影響臺灣詩人向陽寫出本土味的《離騷》,可見古典詩與現代詩是可以有共通性、連貫性。唐捐則認為,古典詩與現代詩無法很快貫通,中文系同學太愛古典詩,應該多讀現代詩。這點張默也十分同意。
與談的四位詩人都同意古典詩不是現代詩的包袱,而是現代詩的資產。楊佳嫻認為「奪胎換骨」,是現代詩作者運用古典詩的好方法。張默與蕭蕭則舉出許多現代詩人「古詩今寫」的例子,表現十分生動。唐捐則為認為現代詩與古詩可以穿越時空沒有隔閡。
現場讀者提問網路詩、現代詩,哪些是好詩哪些是壞詩?楊佳嫻認為大家不需要擔心網路詩的品質問題,網路文學的發展應該交給時間。張默則認為「你喜歡的詩就是好詩」,也有讀者拿蕭蕭與唐捐的名字打趣,蕭蕭幽默的回答,所謂蕭蕭,是風聲、落葉聲、馬鳴聲,也是臺灣現代重要詩人。唐捐則自嘲「唐捐」,逗號,臺灣詩人,逗號,生平不詳。引起全場會心大笑。
與談結束前,唐捐幽默的形容詩人張默的發言充滿天機,蕭蕭則充滿禪機。此次的對話,激起交集的火花,更加表現詩歌多采多姿的燦爛,也為國家圖書館主辦「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演講活動」,劃下完美句點。
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致詞時表示,本館從2月份開始舉辦「詠春‧閱讀詩之美活動」,很榮幸邀請到國內多位詩人、學者參予盛會,也深受讀者歡迎。尋找,詩的千變萬化-詩集、手稿與古籍展,現於文教區一樓展覽廳展出至5月5日止。福爾摩沙之詩-各地風土民情詩句的串織與拼圖活動至6月,歡迎大家共襄盛舉。隨著明亮熱情的夏季來臨,邀請大家參加「臺灣文學與電影」系列活動,共渡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夏季。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曾館長致詞揭開與詩人對話活動序幕
唐捐老師 (左1) 為「詩人對話」引言
詩人蕭蕭 (左) 與張默
出席「詩人對話」的唐捐、蕭蕭、張默與楊佳嫻(由左而右)
詩人張默 (中) 展示旅行留影尋找創作靈感
(攝影: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