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13年9月12日舉辦三場寰宇漢學講座,分別邀請「臺灣獎助金」獎助學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林于翔(James Lin)先生、漢學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李秀萍(Lee SiewPeng)女士、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系博士候選人衛易萱(Barbara Witt)女士,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上午場次由美國籍林于翔先生主講「飢餓戰士:國際農業發展在美國、中國與台灣,1925-197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滿紅研究員擔任主持。林先生的演講主題是美國與中華民國,含戰後臺灣的農業發展與復甦,以及之後農業發展專家如何應用科學與技術來解決包括飢荒等社會問題。
演講從敘述基督教傳教士與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支持的美國農業科學家到中國開始,接續到其1949年後轉至臺灣的發展。由中美雙方聯合成立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簡稱農復會)」為首,致力推動農作肥料的補助、新技術的推廣、土地和金融信用機構改革等政策。60年代後開始透過國際水稻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等國際組織,派遣臺灣農業科學家與技術員至其他國家分享經驗與技術。林先生的看法是,結合高科技並兼顧未來發展性的「綠色革命」為臺灣農業生產力帶來突破性成長,但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卻因為科學無法改變的社會、政治環境,而難以複製成功模式。
下午場次由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系李豐楙講座教授主持。先由馬來西亞籍李秀萍女士發表「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三山國王信仰為考察對象」,。三山國王信仰源於粵東潮州揭陽縣河婆鎮境內,所謂「三山」,是指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山神的總稱。三山神作為三山國王的「前身」,是粵東土著居民所創造出的山嶽神崇拜。隨著歷史發展,三山神逐漸被人格化,元代劉希孟曾撰寫〈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記載三山神「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封於宋」。爾後,三山神祇神話的演繹與靈驗的事例一直吸引著信眾,在民間廣傳神靈佑福,信眾日多而且廣建廟宇。
李女士指出,三山國王信仰在潮汕地區不受語言地域的限制,「潮客共尊」成為整個潮汕鄉村的守護神。它是地方神,但隨著粵東移民傳播到其他地域時,崇拜的群體也開枝散葉乃至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她認為根本原因是地方仕紳或為政治、經濟考量,或出於文化因素,不斷的改寫並重構三山國王文本。除藉此展示他們對方地方文化資源和權力的掌控,又強化了三山國王的「靈驗性」,加上粵、漳、潮等地居民即便外遷他鄉,仍保持社區宗族的緊密聯繫,遂形成今日香火鼎盛的三山國王信仰。
最後由來自德國的衛易萱女士主講「明朝以降『哪吒三太子』在通俗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以及《哪吒傳奇》的變化」。哪吒無論在文學作品如《封神演義》、《陳塘關總兵府家事》,或《哪吒鬧海》、《陳塘關》等戲劇腳本中都是一位極為活躍的角色。魏女士的演講著重於哪吒在文學作品中性格刻畫如何隨時代而轉變。
衛女士認為,封神演義中「哪吒傳奇」段落的改寫者們顯然地偏愛這個角色,在他們筆下哪吒是個活潑、調皮卻也單純、孝順且富正義感的小孩。然而,如果比對明代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原文,會發現「三太子」個性並不這麼正向、光明磊落,哪吒和巡海夜叉衝突,打傷東海龍王敖光並殺害其子,又和石頭精石磯娘娘的徒弟起釁,而「哪吒傳奇」最後出現哪吒追殺父親李靖的橋段。魏女士指出許仲琳版本中的哪吒並不天真無邪,反而傲慢、自我中心。但時至清代,相關作品又頗有平反哪吒行事作為的意味,巡海夜叉、東海龍王等人居心叵測,殺父劇情多被刪去,故事則多以哪吒自殺贖罪並在蓮花中重生作結。
三場演講時間跨古亙今,內容從社會經濟到宗教文學,主持人和來賓給予三位主講人許多寶貴的建議,將有助於他們日後進一步的研究更臻完善。
左起:衛易萱女士、李豐楙教授、李秀萍女士
李秀萍女士
會場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