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繁花似錦-陳芳明教授導讀現代詩與臺灣文學史
  • 2014-03-15
繁花似錦-陳芳明教授導讀現代詩與臺灣文學史

  廚川百村提出「文學是苦悶的象徵」,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帶給人類精神莫大的慰藉。國家圖書館舉辦「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演講活動,3月15日下午邀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陳芳明教授,前來本館國際會議廳與讀者分享「現代詩與臺灣文學史」。陳芳明教授是國內研究臺灣文學史的著名學者,早年以詩論著名,撰寫詩和散文,創作不輟,其所撰寫的散文思想性濃厚,在知性中間又夾雜著濃厚的感性,十分深刻動人;曾和詩人合組《龍族詩刊》,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陳教授以一般大眾為對象,將臺灣這塊土地豐富的文學蘊藏,有系統的介紹現代詩運動對臺灣文學的貢獻及現代詩學對臺灣文學史的影響,為現場聽眾打開新的臺灣文學閱讀視野。

  陳教授直言不諱指出在政治肅殺的年代,受到反共文藝的影響,愛國詩一時蔚為風氣。但臺灣現代詩運動自一九五○年代蓬勃展開生命力,現代詩社(1954)、藍星詩社(1956)、創世紀詩社(1956)次第成立,《自由中國》(1950-1960)所帶來的自由主義思潮,《文學雜誌》(1956)、《文星》(1957)、《筆匯》(1958)、《現代文學》(1960)使新詩運動匯入現代主義的洪流。自由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結盟,詩語言受到提煉,脫離白話文運動的口語,成為釀造具有藝術性的文學語言。

  詩人是為萬物命名的人,文字猶如陶土,皆由詩人創造揉捏。詩人利用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功能,描繪感覺,在最濃縮的字句裡,發揮豐富的意義。詩的象徵與隱喻,使語言技巧更加濃縮,夢境、逃亡、死亡的意象,代表著生之慾望,內心深層的感覺浮出地表,現代詩人余光中、洛夫、白萩都強調文字的放射作用,現代小說作者王文興、歐陽子、白先勇亦都偏愛濃縮語言。所以詩人是最擅長使用語言的人,當之無愧。

   現代詩以暗示、迂迴的手法對抗嚴苛的政治環境,被壓抑的無意識世界成為最大自由的空間。使五四感時憂國的傳統獲得翻轉,使文學語言避免淪落為政治語言,在封閉政治體制下,抒情技巧使心靈獲得鬆綁,抒情傳統在最嚴苛的時代,逐漸建立起來。新批評的風氣使文學詮釋更加細緻而開放。

  春意無限的午后,陳教授以夾敘夾議的方式,述說自一九五○年代以來現代詩的發端,成熟於六○年代,以至現今臺灣詩壇的大放異彩,帶領聽眾欣賞楊牧、林泠、瘂弦、白萩的詩作。現場聽眾亦頗關心現代詩與古典詩的不同,陳教授花費十餘年所撰述的《台灣新文學史》與他人所撰述關於臺灣文學史的著作有何不同?陳教授指出他特別重視族群、性別、同志、階級等方面的文學表現,期待十年後有機會修訂遺漏部分,更期待新臺灣之子的文學表現。陳教授語重心長的指出內容決定文學表現的形式,時代的潮流無人可以抵擋,傳統作品再閱讀一次,生命力就重新展現,年輕人食量大,可以多餵食經典作品。勉勵大家慢讀、細讀、大量反覆閱讀,很多經典作品在重新閱讀後,更可彰顯其藝術價值。

  「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第4場則是在3月22日邀請臺灣師範大學陳義芝教授主講「現代詩中的臺灣人文景觀」,當日並安排趨勢說演文學劇場,3月29日邀請臺北大學陳大為教授主講「有故事的地方──現代詩裡的臺灣社會生活」,歡迎大家踴躍參與每場講座,共渡一個詩情畫意的春天。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聽眾報到盛況

聽眾報到盛況

陳芳明教授講座

陳芳明教授講座

聆聽陳教授講座全場聽眾

聆聽陳教授講座全場聽眾

全場座無虛席

全場座無虛席

陳芳明教授為聽眾簽書

陳芳明教授為聽眾簽書

現場提供抽獎活動

現場提供陳芳明教授著作《台灣新文學史》與選編《余光中六十年詩選》,作為抽獎贈品。

 

 

最後更新時間: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