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內涵環繞在幾個軸心:從梅爾維爾與南太平洋島嶼原住民的「相遇」(encounter)與太平洋航海經驗的生命經驗,對其寫作生涯的影響,並由梅爾維爾太平洋島嶼經驗與臺灣連結。
梁一萍教授以家喻戶曉的捕魚兒歌「白浪濤濤我不怕!掌起舵兒向前划!」開始講座航行。1819年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出生於紐約市家世良好的新教徒家庭,祖父Thomas Melvill為開國元勳,外公Peter Gansvoort是荷裔移民領導。從事時尚法國家飾進口商的父親過世後,年幼失怙的梅爾維爾為了維持生計擔任遠洋補鯨船水手。1841年從美國麻州東岸的費兒海芬(Fairhaven)上船,轉下南美洲,繞過好望角,北上從厄瓜多爾西岸航向太平洋。行經今日的利物浦(Liverpool)、加拉巴哥群島(the Galapagos)、馬貴薩斯群島(the Marquesas)、大溪地(Tahiti)、夏威夷(Hawai)等地,於1844年回到美國並開始寫作。
梁教授逐一介紹梅爾維爾的生平,建構出帝國主義殖民的政治背景,在此脈絡下閱讀、理解梅爾維爾的文字。無論是其在世所出版的小說《泰匹》(Typee)、《歐木》(Omoo)、《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等,或過世後才被人發現的《Billy Budde, Sailor》,航海之生命經驗是梅爾維爾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泰匹》是梅爾維爾第一部文學作品,the Typees是馬貴薩斯群島上的一支原住民族,民族誌般的文學論述深受當時社會的喜愛。梅爾維爾將生命經驗轉化為遊歷文字,並以出海、跳船的心路歷程闡釋水手的命運,藉島嶼的自然與原住民美麗的生命經驗對應白人社會的誤解與偏見。
《白鯨記》今日已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當年卻未獲讀者好評。《白鯨記》描述捕鯨船船長Ahab帶領全船,追捕一條叫做Moby Dick大白鯨的歷險過程,宛如百科般描述捕鯨業習俗與鯨魚有關的各種細節。在梁教授的帶領下看見了梅爾維爾重新賦予捕鯨水手與島嶼在航海發現中的角色與深刻意義,並利用追捕鯨魚對十九世紀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提出深刻反省。
梁教授更以出走(a line of flight)的概念,指出梅爾維爾如同文化醫生一般,在文學中蘊含政治意識與多元性。臺灣,是太平洋島嶼之一,被發現、被殖民、被想像……,到了今日島嶼上的人們在島嶼寫作,最後並以夏曼•藍波安的著作《大海浮夢》與梅爾維爾在航海中交會。
梁一萍教授在演講過程中,穿插豐富的圖片及影片解說,並生動地講述許多島嶼文學故事,贏得滿座聽眾熱烈迴響。會後的抽獎活動,有多位聽眾幸運獲贈圖書《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台灣》(書林出版社)。本場次講座已獲得梁一萍教授授權上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http://dava.ncl.edu.tw/),未來將提供各界隨時連線上網聆聽。
國圖於系列講座期間舉辦有相關活動:(1)本館二樓閱覽大廳設有主題書展(103年10月28日至104年2月2日);(2)國圖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延平南路156號)設有主題視聽資料展及影片欣賞(103年11月15日至104年1月17日)。
「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系列講座最後一場次為1月17日,將邀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伍軒宏老師主講「殺手、罪人、黑獄亡魂:葛林(Graham Greene)的『文學娛樂』」。歡迎瀏覽系列講座主題網頁(http://103read.ncl.edu.tw/winter_01.html),並利用本館網站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各場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3小時公務人員與教師研習時數。
白浪濤濤歌聲中...梁教授帶領聽眾航向梅爾維爾的時代
演講現場聽眾專注
梁一萍教授簽贈《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台灣》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