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詩人曾經說過:「要當一個優秀詩人,先要當一個讓人喜愛的詩人。」國家圖書館舉辦「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系列演講活動,3月28日下午邀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楊佳嫻助理教授主講:「我正前往你:現代詩裡的抒情異相」,引領賞析現代詩中情的種種變貌與異相。楊佳嫻教授活躍於平面媒介與網路世界,文采洋溢,作品往往能從日常中發見靈光,文字凝練,意境深美。自承受魯迅、張愛玲、楊牧等前輩作家影響,橫跨詩創作、散文創作與小說評論領域,被視為學院派詩人的新生代代表。
現代詩以抒情為主軸,過去我們總是聚焦在所抒發者究竟是怎樣的情感,小我大我,自轉公轉,更是文學史上數次爭論焦點。楊牧曾說:「詩的抒情功能,即使抒的是小我之情,因其心思極小而映現宇宙之大何嘗不可於精微中把握理解……。」已言明詩無法在二元架構中判然立分。滄海也需有一粟為立基,煙火與泥土仍需通過身與心去感識。
然而,情如何抒?抒情的方式與面目,千變萬化,並非只有柔軟那一類。舒散如也斯「還有多餘的銀幣嗎/商場裡可以買回許多神祇/她緬懷前生的胭紅/他喜歡市廛的灰綠」,簡凝如木心「漸老/漸如枯枝/晴空下/杈椏纖繁成暈/後面藍天/其實就是死」,瘦硬如零雨「兩隻手向前擁抱/虛空就伸出手來」,他們各有各的精緻與深刻,也代表了抒情的種種變貌與異相。
楊佳嫻教授在層巒疊起的詩行間,引領聽眾探索情的世界,普實克認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偉大作品得益於個人經驗的形塑,新文學亦同此,開啟討論的可行性;陳世驤認為詩人操著另外一種語言,和平常語言不同;絕不只是它在字典上的意義和表面上的音韻鏗鏘,而是它在音調色彩、傳神、象形與所表現的構思絕對和諧。楊教授並以自己當年參加比賽時評審所給予的評語為例,音韻表達的情感強度不夠,讓她頗感震撼重新開啟現代詩對音韻思考的重要性。
一般人以「知性」形容零雨,讓這位詩人微感困擾,零雨認為她要的是更深沉的抒情,更繁複的抒情,更幽深曲折的抒情,更忍泣吞聲,如鮑照哭路歧的抒情。並且在這抒情的基礎上加上一點剛健氣息,俾能互相調和,增加硬度。〈父親在火車上〉讓楊佳嫻教授勾沉隱藏在內心父親對女兒的情感。唐捐在後現代情境下,詩人可以「潑灑」文字以成詩。在寫作過程中,不要對文字、意識、美感,施加過多的限制和檢查。也斯認為詩一到手,先慢慢閱讀,反覆咀嚼,細味內容,弄清詩歌的意義,而不會去想那首詩究竟是好還是壞。他撰寫的〈亞洲的滋味〉因有感而發成詩。
木心生長環境的關係,帶有貴族氣息,敏於受影響,烈於展個性,風格之誕生。〈論擁抱〉雖帶有性愛的色彩,描述刻骨銘心的愛讓人印象深刻。楊佳嫻教授在結語時,引用Quint Buchhoiz的圖像,書中的梯子不光是閱讀,更可帶領大家到外面廣闊的世界,以鼓勵大家多閱讀。現場讀者提問魯迅、張愛玲難搞詩人的詩作,木心〈肉體是一部聖經〉的詩意為何?臺上臺下互動熱烈。
2015春天讀詩節系列講座,4月11日下午將邀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暨中文系合聘教授洪淑苓主講「詩歌是靈魂的花朵:談古今詩人對花事、美感與生命的體悟」,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共渡一個詩情畫意的春天。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漢學中心耿立群組長介紹今日講座楊佳嫻教授
2015春天讀詩節系列講座第4場楊佳嫻教授主講
楊佳嫻教授介紹詩人木心及朗誦他的詩
楊佳嫻教授介紹詩人零雨
楊佳嫻教授為蒞臨現場觀眾簽書親切解答讀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