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國際青年學者對臺灣人文與漢學研究的理解與交流,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今(2025)年 10 月 23 日舉辦「國際青年漢學研習班(2025 CCS Workshop for International Youth)」。活動吸引來自美國、歐洲、日本、越南、印度及新加坡等地青年學生與在臺獎助學人近三十位參加。透過專題講座與文化參訪,深化國際學者對臺灣社會多元面貌的認識。
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在活動致詞中指出,國圖長期推動漢學與臺灣研究的國際連結,特別重視青年學者之間的對話與合作,而臺灣之所以能成為國際重要漢學研究據點,主要來自四項優勢:包括自 1989 年起推動的研究獎助計畫,累計支持與接待近 2,200 位外國學人來臺研究;持續開放逾 13,000 部中文古籍加值之750 萬頁影像等數位典藏;於全球 29 國設置 54 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推展研究;並透過講座、展覽與國際工作坊等活動,打造跨文化知識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本次即是促進國際青年學者了解臺灣研究現況與文化脈絡的重要實踐。
研習課程並規劃兩場專題演講。首場「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外交部臺灣獎助金 2025 年訪問學者楊孟軒博士(Dominic Meng-Hsuan Yang) 主講「The Chinese Civil War Exodu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s Ethnicity」。楊博士以中國內戰遷臺人群為例,探討戰爭創傷與流離經驗如何形塑臺灣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講座引發與會者熱烈討論。 第二場「臺灣研究講座」,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主任李宜澤博士主講「Situating Animal Kin in Urban Infrastructure: Three Stories of the Amis’ Lifeworld and Their Entangled Indigeneity」。李博士以阿美族在都市空間中的生活實例為出發點,結合民族誌與環境人類學觀點,呈現臺灣原住民族在當代社會中與自然、城市共生的多重層面。
除學術講座外,與會學員亦參觀國家圖書館主題展覽,了解館藏特色與數位典藏成果,並於下午前往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進行文化導覽與手作體驗。透過親身參與原住民族工藝創作,學員們更加體會臺灣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蘊。
活動最後由翁誌聰副館長頒發參與證書,為一天的課程與參訪畫下圓滿句點。與會者普遍表示,講座內容兼具理論深度與在地視角,文化體驗則讓學術交流更具人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