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於本(114)年10月23日(星期四)上午在1樓簡報室與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水產試驗所及畜產試驗所共同舉辦「舊籍與文獻資料數位化合作」聯合簽署儀式。此次合作象徵臺灣農業文化的永續傳承,也為各試驗所累積超過百年的知識資產注入新生命。
本館王涵青館長致詞時表示,農業部各試驗所保存的文獻資料多為百年以上的古籍,每一頁均承載著臺灣以農立國、產業深耕的歷史軌跡。國圖將運用現代數位科技,在紙本文獻日漸脆化之前,完整保存農作、林業、水產及畜牧等領域的實驗紀錄、研究成果與專業知識,不僅有助於學術研究,更是文化記憶永續流傳的重要基礎。
農業試驗所王仕賢所長表示,對於此次合作感到十分樂觀且期待,數位化不僅具保存價值,更能讓研究人員與社會大眾深入了解臺灣農業的發展歷程,是極具意義的計畫。林業試驗所曾彥學所長指出,透過這次跨單位合作,各所能夠共享與互補資源,開啟文化資產保存的新契機。水產試驗所張錦宜所長則提到,臺灣現代農業與漁業的進步,是百年累積的成果,數位化能讓更多人理解這段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意義。畜產試驗所程梅萍副所長也強調,數位化是研究的基礎,有助於未來AI輔助分析的發展,非常高興能與國圖合作,讓資料保存與應用能夠並進。
同時本館為配合即將於臺南市新營區成立的南部分館發展特色館藏,近年積極徵集科學與實驗性質的史料,包括研究筆記、實驗紀錄、照片與書信等,這些資料皆是重構當代社會與科技發展脈絡的重要素材。本次數位化合作項目中,納入多件具歷史與研究價值的代表性文獻,例如農業試驗所收藏的《飼育日誌》,為1903年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昆蟲部人員手寫的昆蟲飼育紀錄,詳述煙草切根蟲的生態,對害蟲防治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林業試驗所典藏的《臺灣樹木誌》,則為植物分類學家金平亮三博士於1936年撰寫的代表作;水產試驗所收藏的《臺灣水產要覽》,於1925年系統整理當時漁業資源與技術,是研究臺灣漁業史的重要依據;畜產試驗所的《農業部彙報》則於1924年彙整多項農業技術與研究成果,為早期農政發展的關鍵文獻。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試驗所及水產試驗所更於本次合作中捐贈多部珍稀舊籍與文獻資料,包括日治時期研究人員的實驗紀錄本及中、日文圖書。特別是實驗紀錄本,記載著臺灣農業科學發展的關鍵歷程與研究者的心血。這批珍貴書籍將由國家圖書館以專業特藏保存空間永久典藏,並於活動現場部分展出,開放與會貴賓參觀。
未來,這些珍籍在完成數位化後,將透過國家圖書館資料庫平臺公開呈現,讓前人累積的知識成果突破時空限制,提供研究人員與大眾查閱利用,促使農業部各試驗所百年來的農業科學知識得以延續與再現光芒,照亮學界,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