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在國圖舉辦(8月29日)
2025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關稅戰、歐中峰會與歐洲整合之未來(Tariff War, EU-China Summit,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8月29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卓忠宏教授(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烏淩翔執行長(科技力智庫)、彭睿仁助理教授(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李俊毅副研究員(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林子立副教授(東海大學政治系)進行發表,並由青年分享:青年的創新與設計:歐洲視野,分享人為陳冠穎(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STAR學生火箭團隊隊長)及牟展佑(清華大學資工所,清大超算前學生教練)。
張台麟教授引言指出,近日國際焦點集中於川普關稅戰與俄烏戰爭停火談判。美國對歐盟大多數出口產品課徵15%關稅,雙方將展開新一輪公平互利貿易協議談判;川普亦密集與普丁、澤倫斯基及歐洲領袖會晤,推動和平進程。另一方面,以哈衝突與人道危機延續,歐洲多國並研議承認巴勒斯坦國,整體國際政經局勢難言樂觀。對歐盟而言,挑戰包括如何因應美方壓力、科技與無人機競爭、數位市場反壟斷調查,以及歐中建交50週年峰會的後續發展,另英國外交政策動向亦值得關注。本次論壇將聚焦上述議題,並特別邀請兩位青年學子分享歐洲交流經驗,期能啟發更多對歐洲事務的關注與熱情。
卓忠宏教授發表「從地緣政經觀點分析川普關稅政策」。探討川普第二任期關稅政策的經濟與地緣政治意涵。川普政府以高額關稅、補貼與重新談判協定取代傳統自由貿易思維,轉向強調本國利益的「公平貿易」模式。此舉不僅在經濟上保護美國產業、試圖矯正貿易逆差,更將關稅作為戰略工具,藉以牽制中國與金磚國家等「反美勢力」,並削弱「一帶一路」擴張效應。在與歐盟、日本、韓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的互動中,關稅既是談判籌碼,也是迫使對方在能源、軍事與市場開放上讓步的手段。2025年美歐達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聯合聲明」,確立15%的關稅上限,並強化能源、科技與供應鏈合作,反映歐美在戰略與經濟上的互依。總體而言,川普關稅政策兼具經濟保護與地緣戰略雙重目標,象徵全球貿易秩序正走向重構。
烏淩翔執行長發表「全球競相發展無人機 歐洲的挑戰與機遇為何?」。探討全球無人機發展競局下,歐洲所面臨的處境。無人機已廣泛應用於軍事與民用領域,涵蓋偵察、攻擊、農業與救援,並帶動反無人機產業崛起。俄烏戰爭凸顯無人機在戰場上的巨大影響,也揭示供應鏈與技術依賴的風險。美國與中國在研發、製造與市場規模上遙遙領先,歐洲則雖具工業基礎與市場潛力,卻缺乏完整供應鏈與先進晶片來源,面臨成本、技術與戰略自主的挑戰。同時,歐盟內部在政策、軍工合作與法規上逐漸推動整合,尋求打造自主且可持續的無人機產業。未來機遇在於:善用龐大內需市場、戰場經驗累積的技術迭代,以及透過歐中、美歐互動,推動產業與政治整合,將挑戰轉化為戰略契機。
彭睿仁助理教授發表「歐盟數位治理之規範與策略:以近期google以及Meta個案為例」。指出歐盟透過《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數位市場法》(DMA)、《數位服務法》(DSA)及《人工智慧法》(AI act)等法規,從「事後執法」改為「事前監管」,推動數位治理所需之創新法治基礎建設,以保障人權為主,確保歐盟的等新科技發展能合法合規。並以google及Meta的個案為例,突顯事後執法的問題,及歐盟對用戶選擇權的重視,討論數位法規的重要性,確保產業、個人都能進入規範之中。
李俊毅副研究員發表「從第25屆歐中高峰會論歐中關係前景」。2025 年 7 月 24 日,歐盟與中國於北京舉行第 25 屆高峰會,適逢建交 50 週年,卻未能突破雙邊僵局。雖然雙方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發表聯合聲明,中國亦宣布暫停對歐稀土出口限制,但經貿與投資等核心分歧依舊。歐盟取消原定的經貿高層對話,反映其對貿易失衡、產能過剩與市場准入限制的長期不滿;中國則將「全面投資協定」解凍視為重點。政治層面上,歐盟批評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國,認為其立場將決定雙邊關係前景。整體而言,歐中領袖雖持續對話,但關係仍停留在「冷和」狀態,缺乏實質進展。歐盟並加強與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合作,以平衡對中關係。未來,氣候合作與稀土供應機制能否落實,將成為觀察雙方互動的重要指標。
林子立副教授發表「英國對中戰略:漸進式現實主義」。指出英國內部面臨經濟困境與政治不穩,工黨政府支持度偏低,導致其對中政策只能在務實合作與安全疑慮間拉鋸。自「黃金時代」到近年視中國為「系統性競爭對手」,英國態度逐漸轉趨謹慎。雖然中英在金融、綠色能源與部分貿易領域重啟合作,但關鍵技術與基礎建設仍對中國設限。工黨政府需在經濟成長需求與國安壓力間平衡,美中競爭更限制其迴旋空間。結論認為,英國務實互動難以避免,但須強化與歐美盟友合作,以降低對中國在供應鏈與新興科技的依賴,這也是未來最大的戰略挑戰。
最後由青年分享珍貴的歐洲經驗,STAR學生火箭團隊隊長陳冠穎分享,在法國的經驗,可看到法國政府對新創的支持,包括deep tech和low tech的支援,也有很多創客空間提供使用,在他們專長的火箭領域中,執行太空任務上也有很好的支持,以避免國際情勢影響火箭發射能力。牟展佑則分享到德國漢堡參加電腦比賽的經驗,比賽中用超級電腦解決問題,並從超級電腦的發展,延伸分享歐洲對晶片製造的關注,美中貿易戰後,歐洲意識到晶片的重要性,歐洲晶片法案希望能達成晶片設計自主。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s://dava.ncl.edu.tw/),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