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於114年首次攜手合作,推動全民閱讀與環境素養,結合文史與自然教育資源,舉辦主題為「海不揚波:書頁間的海洋魅影」古籍文獻展暨「海洋生物,藥不藥?」行動博物館的巡迴推廣活動。首場活動於8月16日在臺南新營文化中心正式揭幕,吸引眾多民眾與地方社群熱烈參與,活動現場集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新營文化中心、南部縣市圖書館與文化志工代表,展現公私協力推動文化教育的行動力。
國家圖書館館長王涵青指出,為迎接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國圖特別規劃一系列暖身活動,此次展覽橫跨歷史與自然2大主題,由國家圖書館精選館藏珍稀古籍高精度複製本,展示古人對海洋的想像與觀察,內容涵蓋《山海經》中的海中神獸、明清世界地圖上的海洋疆界、古代餐桌上的魚貝佳餚,以及海洋生物在醫藥與信仰中的角色,呈現多元豐富的古代海洋觀。讓民眾除可近距離感受歷史文獻的質感與魅力外,亦將海洋知識帶入城市,與民眾展開一場知識與創意的對話。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溫志宏表示,雖然海生館位於屏東恆春半島,與新營相距逾百公里,但始終是全臺海洋教育的重要後盾。本次策劃的「海洋生物,藥不藥?」行動博物館,以「再利用、再循環、再設計」為核心,結合互動展示,呈現海洋生物在醫療、文化與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與藥用相關的多元面向,落實海洋知識的普及與再生。透過與國圖的跨域合作,將海洋科學與古籍文獻相互結合,期望讓更多民眾認識海洋、親近海洋並進而保護海洋。
王涵青館長強調國圖一直以來持續透過古籍活化與閱讀推廣計畫,致力於讓知識從書頁走入日常生活,感謝此次與海生館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新營文化中心、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圖書館、屏東縣圖書館總館、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共同協辦地方圖書館合作,本次活動展現文化資源共享的成果,未來將持續辦理巡迴展,深化全民知識力與閱讀力,提升全民環境素養,並為國圖南館暨國家聯合典藏中心建設預為宣傳。
在開幕儀式後,活動緊接舉辦人文講座,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陳恒安教授以「當科學與歷史文化相遇─談『景觀』的多重身分」為題,從跨學科視角探索自然與人文的交織,深入剖析景觀在歷史、科學與文化中的多元意涵。陳教授指出,科學名詞往往承載深厚的歷史文化意涵,為了進一步說明科學概念背後的文化脈絡,陳教授以 landscape(景觀)為例,深入探討其多重身分。從19世紀德語「地景」(Landschaft)概念談起,陳教授分析景觀如何兼具美學、倫理學、科學及神學意涵,並追溯其進入中文脈絡後,與山水、田園、風景、園林、風水、風土等傳統概念之間的交互影響。
本場講座不僅增進與會者對「景觀」概念的多重理解,更展現國家圖書館致力於知識整合與跨領域對話的使命。在場陳教授也抽出10本跟本次講座相關的圖書贈與在場聽眾,眾人以書香度過一個充實的午後,進而擴充個人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