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15日下午舉辦今年度第四場「寰宇漢學講座」。本次講座特邀本中心2025年度漢學獎助學人、美國賓州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安腹詩(Francis Allard)教授主講,講題為「南海早期的海上交流:華南地區和臺灣的視角」(Early Maritime Intera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View from South China and Taiwan),由法國遠東學院副教授兼臺北中心主任梅豪方(Frank Muyard)教授主持。
安腹詩教授現為美國賓州印第安納大學的人類學系教授,研究興趣集中於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史前和早期歷史時期,曾親身前往中國、越南和蒙古等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其研究成果豐碩,發表許多相關研究著作,致力於揭示古文明的奧秘及其演變過程。近期他主要研究南中國海沿岸地區的考古學,並展開兩個研究計畫,一是研究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二世紀漢帝國向南擴張的考古和歷史記錄,另一項則著眼於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青銅冶金的發展問題。特別關注中國在該海域早期海上互動網絡中的參與。此外,安教授也是學術界的積極參與者,曾任東亞考古學會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 的主席,目前則擔任《亞洲視野:亞洲及太平洋考古學雜誌》(Asian Perspectives: The Journal of Archaeology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期刊的主編之一。
本場講座旨在多元探討南海早期交流發展史。講座中,安腹詩教授首先從宏觀角度比較南海與地中海兩個地區,指出兩區於物理和環境方面的差異影響了早期航海活動的發展。隨後,講座深入回顧古代中國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並根據考古證據與文獻記載,闡述南海島嶼和沿海地區之間的互動早在西元前1千年便已頻繁,遠早於中國在西元前2世紀向華南的擴張。這些新興的海上貿易網絡促進了物品、原材料、技術知識、藝術風格,乃至於工匠本身的流動。再者,安教授聚焦於早期臺灣與其南部海域的聯繫情形,並藉由南島語族的共同文化特徵(如紋身、雙體船、陶器、玉器雕刻等)佐證「臺灣走出說」(Out of Taiwan Model)的觀點。最後安教授比較華南地區和臺灣在參與以南海為中心的海上網絡中的性質、時間順序和程度,並指出中國大陸的海上互動更多地體現為經濟主動性和政治統治(透過進貢體系),而臺灣則被視為共享語言和文化的源頭,且當時並無國家級社會組織。
最後問答環節氣氛熱絡,與會者從多學科的交叉視角,除了理解南海地區早期海上交流的情形,並能指出中國大陸和臺灣在這漫長而複雜的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