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漢學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11日下午舉辦今年度第三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2025年度漢學獎助學人,韓國學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人文學部教授全勇勳(Jun Yong Hoon)擔任主講,講題為「西方宇宙論的傳入及東亞知識分子的反應」(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osmology and the Invention of Earth’s rotation in East Asia)。講座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祝平一研究員主持。
全勇勳教授現職韓國學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人文學部教授,曾任韓國學中央硏究院藏書閣(Jangseogak Archive)館長。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天文學史, 儒家自然學,東西科學交流史等。著作《韓國天文學史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in Korea)》(들녘, 2017) 、譯著湯若望《主制群徵》等中日天文相關文獻,並有多篇相關研究專論,學術成就斐然。
本次講座中,全教授通過考察17至19世紀中國與朝鮮兩國多位儒學家所留下的文獻,闡明他們提出「地轉說」的具體思想脈絡與構想過程。首先,全教授闡述,自16世紀末歐洲的同心天球宇宙論傳入東亞,並對於當時儒學家帶來兩大衝擊:一是天體為堅硬固體的觀念,二是宇宙規模的龐大超乎想像。對於固體天球說,東亞知識分子多半基於自身「氣」的宇宙論予以批判和拒斥;然而,對於宇宙的龐大規模,他們則選擇接納這個新的現象性事實。正是這種接納,促使他們質疑天體每日旋轉一週的合理性。接者,全教授以中國的黃道周(1585-1646),以及朝鮮的李瀷(1681-1763)、金錫文(1658-1731)、洪大容(1731-1783)與丁若銓(1758-1816)等人為考察對象,闡述當時兩國儒學家為了化解矛盾,提出了以「地轉」取代「天轉」的解決方案,認為地球自轉即可解釋天體運行的觀點,並指出金錫文的「地及氣火通為一球」或洪大容的「虛氣激薄」等概念以解釋地表萬物的慣性現象。最後,全教授強調,相較於受神學束縛的西方,東亞儒學家的「地轉說」是在無宗教約束下,面對新資訊而自由構想出的常識性理論產物。這些儒學家是關注宏觀層面的辨析,而非精密觀測與數學論證。
最後問答環節氣氛熱絡,與會者不僅了解東亞知識分子面對外來思潮的自主性反應,也從不同的視角理解東西方科學交流史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