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四季閱讀講座自開辦以來深獲讀者好評與迴響,今年冬季閱讀以「紙的科學」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講解紙在科學上的應用,激發讀者學習新知識及閱讀相關書籍的熱情。本系列的第二場講座於今日(11月16日)登場,邀請蔡斐文教授以「紙文物的養生科學:迷思與矛盾」為題,介紹紙的製造及修復。
今日演講由本館潘建維編輯擔任開場主持人,潘建維編輯首先代表國圖歡迎現場讀者,並介紹今日講師蔡斐文教授。蔡斐文教授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系,於1986年赴美,1992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科學碩士與紙質文物修護專業文憑。1993年取得修護研究獎 助金以畢業後研究員身份進入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文物保護分析實驗室(Conservation Analytical Laboratory,現為Museum Conservation Institute),1995年正式聘為紙質文物修護師。1999年11月回台,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古物維護研究所(現改名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至今。
蔡老師介紹主題分為紙的養生與迷思,紙文物的保護就是延伸紙的壽命,並帶領觀眾了解紙質材料老化的原因。首先介紹紙的材料,接著介紹紙的製作,並放映幾段造紙短片讓大家從影片中了解東方手工紙、西方手工紙及機製紙的製作過程差異。
演講中也介紹紙文物老化的因素,例如酸類、蟲黴害、膠帶等等;應對的方法是隔離酸、保持低溫、乾燥通風的環境,並改善文物保存環境。修護步驟從攝影開始,接著修復,最後要做修復報告留給將來的人參考。修復方式包括除塵、除異物及揭背,有時候會先弄一點水份較好處理;接著用熱除去膠帶,進行加固,淡化漬痕,因為處理有時會有一些有毒物質,修復師需要使用有濾網的特殊口罩;用水清洗和鹼化,接著漂白和全色。
紙類文物修復的原則包括真實性、保留文物原始材料、可移除的材料等。演講中也特別針對常見的迷思做介紹與解釋,修復難免有矛盾,但需要多討論處理方法。最後播放南藝大製作的修復紀錄片,讓觀眾對修復過程有初步了解。
蔡老師演講後與現場讀者進行熱烈的討論互動及進行贈書抽獎活動,此次贈書抽獎活動由本講座合辦單位科林研發提供相關著作《紙由洛陽到羅馬》10本,贈送給現場幸運的聽眾,共度美好的週六下午。
※ 本系列講座第三場次將於113年11月23日登場,邀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陳晏笙教授主講「摺紙藝術如何應用於高科技產品?-革新天線工程的傳統工藝」,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