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四季閱讀講座自開辦以來深獲讀者好評與迴響,今年冬季閱讀以「紙的科學」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講解紙在科學上的應用,激發讀者學習新知識及閱讀相關書籍的熱情。本系列的第一場講座於今日(11月9日)登場,邀請賴以威教授以「摺紙,科技與藝術的交會點」為題,介紹摺紙與其多元應用。
今日演講由本館洪菀吟編輯擔任開場主持人,洪菀吟編輯首先代表國圖歡迎現場讀者,並介紹今日講師賴以威教授。賴以威教授為臺灣大學電機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台師大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數學教育中心傳播產製組組長,研究領域為教育科技、科技與人工智慧教育推廣、資料分析、無線網路、基頻通信理論與架構設計。他是臺師大教育新創公司「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臉譜出版社「數感書系」特約主編。他致力數學教育與數學科普,翻譯著作十餘本數學相關書籍如《數感小學冒險系列》、《超展開數學教室》,舉辦「數感盃:青少年數學寫作比賽」、「小學數學實驗課」。2016年獲得第五屆中國菠蘿科學獎數學獎、2018年獲得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特別邀請、2022年獲得臺師大服務傑出研究獎。
賴以威老師由摺紙的起源開始介紹,日本寺廟的紙垂與御幣就是簡單的摺紙,臺灣的高錢與轎錢也是紙製品。人們加工紙、製造形狀,並賦予意義,例如日本包裝禮物的折形,有嚴格的規範,摺紙一開始有要表達的禮儀及規範。後來折紙從禮儀的表達轉變為民間的遊戲,之後又有折紙鶴祈福的故事。近代的摺紙專家是吉澤章,創作天份加上對日本文化的宣傳讓吉澤章聲名大噪,這麼多年來摺紙已成為一種日本文化。Robert Lang則是摺紙界的文藝復興人物,他的折紙包括經驗及應用數學的計算。當折紙符號化,摺紙過程像是演算法。而近摺紙界出名的人物是MIT的教授Erik Demaine,他用數學的思考來摺紙,使用程式來輔助摺紙的過程。
摺紙是抽象的技術,可以應用在各方面,摺紙可變形、輕、堅固,例如可應用在血管擴張術的材料上,應用在運動鞋底的結構;動力建築則利用摺紙的概念完成建築架構,太空也應用摺紙概念,而輕量又很能支撐的飛機也與摺紙技術有關。最有名的摺紙方式是三浦摺疊,老師也在現場帶領觀眾一起用色紙試著自己摺出三浦摺疊。摺紙只有40年歷史,前面提到的很多都還未真正利用,但未來的發展很值得期待。
賴老師演講後與現場讀者進行熱烈的討論互動及進行贈書抽獎活動,此次贈書抽獎活動由本講座合辦單位科林研發提供相關著作《藝數摺學:18堂從2D到3D的「摺紙數學課」,讓幾何從抽象變具體,發現數學的實用、趣味與美》10本,贈送給現場幸運的聽眾,共度美好的週六下午。
※ 本系列講座第二場次將於113年11月16日登場,邀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蔡斐文教授主講「紙文物的養生科學:迷思與矛盾」,歡迎參加。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6&pid=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