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113年秋季系列講座:潘富俊教授談中國古典文學裡的植物意象
  • 2024-10-12
113年秋季系列講座:潘富俊教授談中國古典文學裡的植物意象
2024年秋天,國家圖書館與科林研發攜手規劃「印象經典—古典藝術裡的意象」系列講座,邀請專家導覽與品賞古典藝術的魅力。今日的講座由本館王涵青館長親自主持,特別邀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潘富俊教授,為大眾介紹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意象。

潘教授一開場便指出,《詩經》提到的植物多達140種,其中不少經典植物描寫,如〈衛風‧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中的木瓜其實是薔薇科植物,與現今食用的木瓜 (papaya) 不同。《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原,將植物分為「香草」與「惡草」。有香氣的植物如杜蘅,被稱為「香草」,而帶刺的「惡草」則象徵小人或壞人,例如蒺藜。古人為了防止書籍被蛀蟲啃食,會將芸香草放入書中當書籤,既防蟲又能留下持久的香氣,也正是「書香」一詞的由來。

潘教授指出,認識植物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入理解古典詩詞。講座中,他以植物的實景照片搭配解說,讓聽眾透過植物的形態,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植物意象。非常有趣的是,潘教授還應用了大數據分析歷代詩詞中的植物出現頻率,發現「柳樹」在《全唐詩》、《元詩選》、《明詩選》中出現最頻繁。此外,唐詩中經常提到橄欖、木棉、檳榔、通草等南方植物,這些植物的出現常與詩人南遊有關,例如李商隱〈燕台四首.夏〉詩句「蜀魂寂寞有伴未,幾夜瘴花開木棉」。

此外,潘教授還巧妙地提出,從小說中的植物描寫可以推測作者的真實身份。例如《金瓶梅》中出現的蘋婆,這種植物原產於中國南部,推測該書的作者可能曾經旅居南方。潘教授鼓勵讀者與研究生,可以從植物的角度進行文學研究,為學術爭論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潘教授的演講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帶領大家跨越時空,從詩詞、名人故居、中國繪畫與成語的角度重新審視植物及其典故。精彩的內容獲得現場觀眾一致好評。講座結束後,抽選出七位幸運讀者,贈送潘教授的兩部著作《中國文學植物學 (經典傳世版)》與《全唐詩植物學》。本系列活動的下一場將於10月26日舉行,屆時邀請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雷祥麟教授主講「從草根樹皮到諾貝爾獎級的研究:反思東亞近代史中的傳統藥物科學研究」,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 王涵青館長主持講座
    王涵青館長主持講座
  • 潘教授援引經典為例
    潘教授援引經典為例
  • 場內讀者專注聆聽
    場內讀者專注聆聽
  • 讀者提問
    讀者提問
  • 會後為幸運讀者抽出贈書
    會後為幸運讀者抽出贈書
  • 潘教授熱忱地替讀者簽名
    潘教授熱忱地替讀者簽名
最後更新時間: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