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113年「青年學者養成營」首場,於國立中山大學歡喜結業
  • 2024-07-21
113年「青年學者養成營」首場,於國立中山大學歡喜結業

來自9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33所高中職學校的60位同學,717日至19日於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完成「青年學者養成營」的學習並發表學習成果。王涵青館長特別於結業式和同學們一起回顧三天的學習內容,也期勉大家能持續保持對「做研究」的熱情,或是透過這次的活動已經引起同學們對「做研究」的興趣。

羅景文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的「學思歷程分享」,分享學術研究時需要梳理的脈絡與思維,也分享他的田野實地考查如何讓實務與研究內容產生連結,期許學員們能保有一顆質疑與探索的心,能不斷在研究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在經過仔細觀察探索後,得到有意義的結果。

楊惠芳教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AI與學術倫理」,帶領學員遵從學術倫理,以引註、引述、改寫、摘要來避免不當的研究;,並且說明使用生成式AI能運用於學術、課業中,如釐清概念、潤飾文字、增進思辨能力、翻譯與學習外語、提供靈感、推薦論文、改進程式碼等,但也強調妥善使用AI以輔助學習。

馮雅群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研究方法」,從生活例子切入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以及說明信度和效度,並帶領大家腦力激盪設計出小研究。

林杏娥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的「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從學術論文架構(包括摘要、緒論引言、文獻回顧、假設發展或提案、研究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來看學術論文寫作是系統性且嚴謹,內容必需言之有據,言之有理。除了學位論文之外,研究報告或是要發表在學術期刊的學術文獻也都有個別的要求,像是高中有小論文比賽,也都是學術研究報告或論文的類型。

最後的學術研究設計與發表,在各課程老師及助教的帶領下,各組完成並發表研究設計成果,在國圖的博士編輯們指導下,同學們更能了解自已學習到的還有哪些地方能再加強,也更清楚學者的養成也是不斷學習的歷程。

最後的結業式,王涵青館長和中山大學圖資處鄺獻榮處長共同發予每位學員「研習證明」,並頒發「最佳POPO獎」、「最佳元氣獎」、「足智多謀獎」、「最佳PPT獎」、「青年學者獎」予「學術研究設計與發表」中表現優秀者;此外特別頒發「最佳演說獎」予陳宥靜、謝育辰、林依瑤、李品帆、黃品瑞同學。

此梯次感謝國立中山大學—頂尖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研究師資,以及圖資處團隊的大力協助,引領來自全臺各縣市高中職的學員們進入學術研究的殿堂,讓學員開啟對研究的興趣,在表達能力和邏輯思考都更上一層樓,也結識了一群一起努力、共同歡笑的好夥伴,在炎炎夏日美麗西子灣旁的中山大學圖書館完成這次的學習。

  • 圖一、國圖王涵青館長、鄺獻榮處長與青年學子大合照
    圖一、國圖王涵青館長、鄺獻榮處長與青年學子大合照
  • 圖二、學員參觀中山大學圖書館
    圖二、學員參觀中山大學圖書館
  • 圖三、營隊制服設計理念-研究從問題開始
    圖三、營隊制服設計理念-研究從問題開始
  • 圖四、最佳POPO獎
    圖四、最佳POPO獎
  • 圖五、最佳元氣獎
    圖五、最佳元氣獎
  • 圖六、足智多謀獎
    圖六、足智多謀獎
  • 圖七、最佳PPT獎
    圖七、最佳PPT獎
  • 圖八、青年學者獎
    圖八、青年學者獎
  • 圖九、最佳演說獎
    圖九、最佳演說獎
最後更新時間: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