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夏季閱讀講座第五場邀請邱琳婷教授主講
  • 2024-06-29
夏季閱讀講座第五場邀請邱琳婷教授主講

本館第五場夏季閱讀活動於2024629日舉行,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邱琳婷助理教授主講「青春的高歌.美術的複調:日本「帝展」中的三位臺灣藝術家」。本場次由張瀚云編輯主持。

邱琳婷,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先後在暨南國際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大同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校任教二十餘年,曾開設課程有臺灣美術史、臺灣藝術家專題、中國藝術史、藝術與設計、藝術與時尚、文藝時尚與科技、歐美博物館巡禮、當代藝術與產業應用等。頗能啟發學生對於藝術產生新的思考與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再者,曾擔任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專案辦公室的執行秘書,期間辦理「臺灣藝術史的書寫系列演講」,從研究、出版、展覽等脈絡,梳理臺灣藝術的不同觀看面向。

青春,不僅是自我實踐的起點,也是藝術家畫藝的啟程。對於成長在日治時期的臺灣藝術家來說,青春,更背負著彰顯臺灣特色的使命感。日治時期,日本除了在本國設置「帝展」之外,也在兩個殖民地朝鮮與臺灣,各設置了兩個官方美展「鮮展」與「台展」,並藉此推動殖民地的美術發展。相較於「鮮展」與「台展」,作為日本畫壇主流的「帝展」,競爭更形激烈。然而,卻有三位來自臺灣的藝術家,一方面學習日本新式的美術教育,另一方面也以轉化後與臺灣相關的題材:原住民、故鄉、家人,分別入選「帝展」的三個部門。如1920年黃土水(1895-1930)的《山童吹笛》(雕刻)、1926年陳澄波(1895-1947)的《嘉義街外》(西洋畫)、1934年陳進(1907-1998)的《合奏》(日本畫)等作。邱琳婷教授如數家珍,詳細介紹這三位藝術家的生平、學畫歷程以及分析他們作品中,如何以「美術的複調」,呈現出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發展的重要特徵。因為日本人以外來者的眼光思考異域/異國情調的臺灣,而臺灣畫家則以居住者的角度,描繪具有自我認同的家園。這種美術發展上的複調現象,實帶有某種啟蒙的傾向,饒富興味。值得今日的我們,細細思量。

本系列活動報名踴躍,講座後聽眾非常踴躍提問,並由主講人詳細回答並贈送10冊主題書籍。本場實體參與人數150人,顯見社會大眾對於臺灣美術的興趣與支持。

本系列終場將於2024720(星期六)14:00 邀請視覺藝術類Podcast【乖你聽畫】主持人葵花子老師蒞館演講,講題為:「西方古典藝術的圖像故事解密」,精彩可期,歡迎大眾踴躍參加。

活動網頁:https://actio.ncl.edu.tw/113_summer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
  • 邱教授為現場贈書簽名
    邱教授為現場贈書簽名
  • 邱教授現場為聽眾簽書
    邱教授現場為聽眾簽書
  • 張瀚云編輯介紹講者
    張瀚云編輯介紹講者
  • 邱琳婷教授、林啟屏教授
    邱琳婷教授、林啟屏教授
  • 邱琳婷教授
    邱琳婷教授
  • 邱教授介紹黃土水作品:釋迦出山
    邱教授介紹黃土水作品:釋迦出山
  • 會場前景
    會場前景
  • 會場全景
    會場全景
  • 現場贈書抽獎
    現場贈書抽獎
  • 左起:林啟屏教授、邱琳婷教授、張瀚云編輯
    左起:林啟屏教授、邱琳婷教授、張瀚云編輯
  • 現場贈書
    現場贈書
最後更新時間: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