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經濟成長、政治變遷與歐洲整合之未來 (Economic Growth,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6月28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129簡報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黃鈞耀司長(外交部歐洲司)發表專題引言「當前臺歐關係之現況與展望」,並邀請卓忠宏教授(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學系歐洲研究碩博班)、張銘忠大使(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沈有忠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孟仁系主任(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進行發表,並由沈臨龍副董事長(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引言指出近兩個月來國際形勢可謂瞬息萬變,一方面美國總統選舉日益白熱化,二方面歐美在支援烏克蘭抗俄武器及攻擊範圍上亦呈現相當的分岐。此外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於5月22日提出解散國會並即將於7月4日大選也讓大家對英國政局發展格外關心。就歐洲聯盟而言,在經濟層面上2024歐盟整體與歐元區的經濟成長都呈現樂觀趨勢,而在歐中貿易紛歧上以歐盟執委會宣佈自7月4日起將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課徵最高38.1%臨時關稅一舉所將引發的關係緊張最引人注目。在政治層面最受關注的是歐洲議會的選舉及後續發展,如極右政黨力量的提升、法國馬克宏總統(Emmanuel Macron)的失利與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的勝選聲勢等。在如此的背景之下,今日論壇將就歐洲議會選舉的結果及其影響以及德、法、義等大國的政治生態變遷加以探討,同時也對歐洲經濟的發展情勢做一觀察。
黃鈞耀司長發表專題引言「當前臺歐關係之現況與展望」。指出中國製造2025的口號至今仍不可能實現的原因,在於威權體制不利於自由創新與非市場的經濟體制。相對於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歐盟雖視中國為合作夥伴,但同時也是體制的對手與經濟的競爭者;觀察歐盟近年對中國傾銷反制日增,對中國進口電動車課徵最高臨時關稅即為重要案例。汽車產業為歐洲經濟命脈,臺灣半導體及電池產業的臺積電與輝能兩大企業各自前往德、法設廠,使我國與歐洲未來的互補互利日益提高。然而中國電動車仍能掠奪歐盟市場,在中國不斷威脅下,歐盟體認印太安全與歐洲安全實為一體,臺灣未來將會持續尋求與歐盟及歐洲各國在相同的價值理念上,發展互惠、互利、互補的經貿與科技合作關係,並試圖與歐盟建構經濟夥伴協定。也期盼歐盟加強在印太議題上與臺灣的合作,鼓勵歐洲各國共同關注臺海的和平安全。
卓忠宏教授發表「2024年6月歐洲議會選舉:右升左降」。分析2024年6月6-9日四天歐盟27個會員國分別舉行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指出此次歐洲議會選舉的焦點集中在民粹右翼政黨的勢力擴張。在此次2024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極右翼政黨在德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荷蘭、奧地利、西班牙、希臘以及愛沙尼亞都有所斬獲。反歐盟和排外為標誌的極右翼民族主義勢力的崛起,對歐盟的存續構成了嚴重威脅。然而歐洲各國的極右派意識形態並不一致,尤其在對俄羅斯和中國的立場上存在差異。幸運的是,儘管歐洲疑歐勢力的興起是事實,但歐洲議會選舉結果並未出現令人擔憂的極端右傾。相反,這次選舉結果提醒了歐盟在安全與民生經濟上的不足,可預見這將是歐盟新執政團隊的首要工作。
張銘忠大使發表「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後的法國政局」。指出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引發法國政局動盪,法國極右派國家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RN)在選舉中獲得30席次,在歐洲議會中已成最大的單一政黨。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執政陣營的得票不及極右派之一半,6月9日當晚即宣布解散國民議會,造成國民議會未能決議的法案全部歸零;全體國民議員職權立即終止;國民議會的人民代議士職權由參議院代理;上任才5個多月的阿達爾總理(Gabriel Attal)成為看守政府等後果。張大使亦分析RN創始人Jean-Marie Le Pen之女Marine Le Pen在接掌父親事業後青出於藍,在左右派夾殺之下,其選戰策略更趨靈活,稀釋原先的極端主張,果能於2017 及2022 年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分別以21,30%以及23.15 得票率進入決選挑戰Macron,顯示極右派勢力在30年間穩定且大幅成長。此外社會黨在此次歐洲議會選舉中略有起色,得票超過傳統右派共和人黨,代表傳統左派仍力圖東山再起。
沈有忠教授就其個人觀點分享德國政壇的整體現況,主要包括本次歐洲議會選舉的背景分析、對歐洲議會選舉結果的解讀、對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AfD)的觀察及未來趨勢的關注要點。沈教授認為德國未來政局將不再如梅克爾時期那般穩定,可能會出現極化對抗,如果極右翼政黨勢力持續擴張,政黨政治分化前景恐令人擔憂。同時對於印太地區所投注的資源是否如昔也有變數,雖然目前觀察會持續支持烏克蘭,並將中國視為印太地區的潛在競爭對手,但力道可能不若過去四年那般強健。因此沈教授也建議臺灣在AI、半導體及無人機產業應繼續提前佈局,藉以與歐洲個別國家進行關係的深化,將會是臺灣與歐洲各國未來值得推進的議題。
張孟仁副教授發表「歐洲議會大選效應和義大利的變局」。指出此次歐洲大選的結果,義大利中右派整體獲得近47% 的支持率,且歐洲保守黨和改革派(European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ts (ECR))與極右翼的身分與民主聯盟(Identity and Democracy)的聯手提案已有一段時間,很難忽視梅洛尼(
Giorgia Meloni)所領導的歐洲保守和改革黨團影響力。梅洛尼宣稱義大利今年選擇重點關注與移民問題有關的非洲及地中海議題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歐洲議會中的極右翼政黨儘管都持反移民立場,但對烏克蘭戰爭的看法存在嚴重分歧,有些希望歐盟繼續幫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如梅洛尼所領導的政黨,另有一些則持懷疑態度,包括勒龐領導的國民陣線。張副教授認為歐盟各國極右翼的外交立場未必一致,但在反傾銷、反移民、反環保等反全球化議題上頗為接近。
與談人沈臨龍副董事長以「歐元區經濟景氣及金融展望兼論CMU」為題,指出歐盟通膨放緩有助民間消費,市場預估2024年GDP成長率0.7%,2025年成長1.4%,下半年潛在景氣逆風來自美國大選之風險。歐洲央行於6月進行五年來首度降息,官員預估中期通膨將緩降至目標,市場預期今年9月與12月將再各降息一碼。而對於歐洲議會的選舉結果,沈副董事長亦分析極右翼席次增加的實質影響不大,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可望連任,反而法國短期政局動盪;歐盟於2015年9月推出的歐盟資本市場聯盟(Capital Markets Union, CMU)行動計畫在提升歐盟金融競爭力上值得關注。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
https://dava.ncl.edu.tw/Home/SecondCategory/129),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