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有鑑於國內許多的圖書館與文獻典藏單位保存著1949年以前的出版品,該時期出版品記錄著臺灣歷史文化、人文地理、藝術文學、社會、政治、經濟等各面向資料,極具學術研究價值,成為臺灣研究的最佳資源。惟臺灣地區因溫、濕度偏高不利於圖書保存,多數圖書文獻典藏空間環境缺乏完善的溫溼度恆溫控制環境,圖書因年代久遠紙質酸化,往往禁不起翻閱而破損,或因損壞而被報廢,為達成保存文化與弘揚學術之任務,以數位化形式備份保存減少圖書因使用而損壞,透過網路提供國內外讀者及研究人員查詢利用,延長這些實體圖書的保存壽命。
為此,國圖自2015年啟動「臺灣文獻合作數位化計畫」,期能以此計畫進行1949年以前出版品的數位保存與利用,同時建置「臺灣華文電子書庫」及「臺灣記憶系統」等資料庫以提供開放取用為目的,促成全國各圖書館等文獻典藏單位之相關出版品,得以數位形式供全球讀者利用,目前已合作大學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圖持續此計畫,今年首間合作舊籍數位化的大學即為王涵青館長任教的國立成功大學,其前身為1931年臺灣日治時期創辦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王館長深知自建校以來保存相當完善日治時代的珍貴舊籍與文獻資料萬餘冊閉架典藏於今日的成大圖書館中,主題包含理工、數學及文史研究等豐富範疇,於是積極推動促成雙方合作數位化,並首選1949年以前出版且與臺灣主題相關的中、日文舊籍圖書,共計370冊;其中年代最早的1本是1900年出版的《臺灣史料》,次之為1902年出版的《臺灣志》,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由日本人類學家、民俗學家伊能嘉矩所著,伊能嘉矩先生當年以陸軍省雇員身分來到臺灣,任職於總督府民政局,其一生致力於臺灣研究,是臺灣歷史及原住民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更有典藏卷期相當完整於1906年出版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事業年報》第1至27卷,也包含1919年出版的《臺灣農業年報》,以及前校長馬哲儒捐贈的《崑曲粹存》等不勝枚舉,種種珍貴舊籍文獻資料透過數位化方式,未來將各領域前輩們的學術精華與臺灣歷史發展軌跡於線上重現閱覽。
雙方數位化合作締約見證典禮於今日(113年4月2日)在成大圖書館舉辦,成大陳玉女副校長致詞時表示成大圖書館的百年書庫有為數不少珍貴典藏書籍,這次與國圖的數位化合作案相當有意義,國圖以豐富的經驗將這些成果系統化呈現在國人面前,讓這些具珍貴典藏品公開傳播,讓相關學術研究者能充分利用,非常值得推動。王涵青館長則表示本次數位化成果,未來除能於國圖建置的相關資料庫平台開放供閱外,同時將數位檔案分享與成大,雙方互惠共享數位資源,與成大的合作是今年的一個開始,我們也將持續拓展與全國大專校院合作數位化機制,凝聚各校珍藏的知識亮能,共同推廣海外臺灣研究、促進學術外交,進而發揮臺灣研究的學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