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2023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在國圖舉辦(10月27日)
  • 2023-10-27
2023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在國圖舉辦(10月27日)
2023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經濟安全、印太戰略與歐洲整合之未來 (Economic Growth, European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10月27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黃詩婷助理教授(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李俊毅副研究員(國防安全研究院)、吳巨盟助理教授(世新大學通識中心)、沈有忠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進行發表,並由翁文祺前駐印度大使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指出,近月以來國際局勢可說瞬息萬變,令人咋舌,特別是以巴流血衝突且造成上萬死傷事件對國際和平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換言之,原本已經讓美、歐強權焦頭爛額的烏俄戰爭如今再加上中東地區的以巴衝突,頗有禍不單行之感。事實影響不但非局限在中東的地緣政治,而是擴張到文明衝突並引發歐洲恐怖主義的再起。就歐盟的發展而言,經濟成長仍是最重要課題。10/25 -26歐盟主辦了「全球門戶論壇」(Global Gateway Forum),邀集40多國的領袖與代表參加研討,以強化全球經濟成長、永續發展和教育科研。10月20日的歐盟-美國峰會中,雙方也發表了聯合聲明除再次宣示多邊主義,與國際合作的原則之外,同時也特別強調雙方在經濟安全面共作重要性。在當前科技競爭掛帥的環境下,歐盟如何看待經濟安全又有那些作為與因應之道,值得大家觀察。此外歐盟的印太戰略自2021年9月提出至今也已2年多。這2年來歐盟對印太地區的確展現出高度關心並有許多具體作為,諸如積極與印度發展戰略夥伴關係(包括自由貿易協定)、加強與東協的對話(南海議題)以及對台海局勢的嚴重關切並屢派戰艦巡防此一區域等。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之下,尤其是本月中旬歐盟外交與安全高級代表包瑞爾(Josep Borrell)發表與過去截然不同且似利於台灣的言論,我們應如何觀察歐盟的對外政策與印太戰略是一個嚴肅課題。再者,德國最近國內政情發展(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AfD另類選擇黨贏得地區選舉)與外交政策取向上也有些重要的轉變值得探討。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本日論壇將就當前歐盟經濟安全策略、印太戰略的最新發展以及德國政局等不同面向加以研討。

黃詩婷助理教授發表「歐洲經濟安全策略與出口管制法規之關聯性」。首先分析經濟安全的內涵,並探討經濟安全一詞與出口管制法規之關聯性,進一步討論歐盟經濟安全策略之政策之內容如何受到出口管制法規經濟安全定義之影響,以至於歐洲經濟安全策略實質上是呈現歐盟的經貿科技策略。黃助理教授指出經濟安全屬於國家安全政策之一環,因此傳統經濟安全所規範的標的為戰略性項目及科技之貿易行為。戰略性科技與國防武力息息相關,因此國家有必要透過出口管制法規之規範,限制戰略性項目及科技之出口,也使經濟安全之措施逐漸轉向著重於落實科技政策與經貿政策。從歐洲經濟安全策略之目的、風險評估、及配套措施可發現,歐盟的經濟安全架構是藉由貿易及科技政策來維護歐盟之整體安全,因此歐盟所設計的之經濟安全藍圖,以發展科技與經貿相關之措施為其核心落實之主軸。而歐美基於國家安全理由所討論的經濟安全,係以透過經貿手段保護國內科技發展之相關策略。經濟安全策略與出口管制法規有密不可分之關聯性。

李俊毅副研究員發表「歐盟印太戰略的發展:中國政策的「脫鉤」與平行發展」。指出歐盟的現今印太戰略呈現既無法迴避中國問題但又不直接處理的隱諱態勢,在戰略文件與實踐上反映歐盟分別處理印太戰略與中國政策。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2023年4月初訪中前提出「去風險」(de-risking)的概念作為歐盟對中政策應對之道,歐盟亦在5月七大工業國(G7)廣島高峰會中進一步說服美國,以「去風險」取代「脫鉤」(de-coupling)。李副研究員評析歐盟的印太戰略偏向強調和區域內中國以外的國家之交往。鑒於歐盟成員國對中利益不一,此一以合作為基調的印太戰略既可謂各成員國立場的公約數,也有利歐盟在不引起中國反彈的前提下深化和印太區域其他國家的關係。然而中國仍是歐盟不得不因應的課題。歐盟以《歐中關係戰略展望》界定雙邊關係,讓立場不一致的成員國可在共同的架構與語言處理其與中國的關係;在實踐上,歐盟執委會著重歐中的對手與競爭者關係更甚於合作夥伴。整體來看,歐盟似是採取兩手策略:其印太戰略著重於和區域其他國家的合作,其中國政策雖不排除合作的可能,但實務上朝向競爭與對立的方向發展,其成效則仍待觀察。

吳巨盟助理教授發表「歐盟印太戰略下和東協的關係發展:相互『第三選擇』」。詳述歐盟推動「印太合作戰略」的動機,聚焦說明當前歐盟-東協關係概況,接著比較「歐盟印太合作戰略」(The EU Strategy for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與「東協印太展望(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 AOIP)的異同,以及探討「歐盟-東協戰略夥伴關係」下的主要合作領域,包括經濟整合、安全合作、永續連結性以及永續發展等主軸。以歐盟觀點而言,其目標在於戰略自主,並視東協為戰略夥伴,透過經貿關係推行歐盟價值觀,並體現在歐盟東協高峰會與戰略夥伴關係落實行動計畫。若從議題性而言,歐盟與東協皆因自身安全的考量,促使與周邊國家進行合作,隨著議題深化與多元化,加速區域內各國對組織的凝聚力,同時於外部關係也逐漸受到重視。而歐盟強化與東協的關係則有二大重要意義:首先歐盟加強與東協的合作可避免區域走向促使世界秩序向「非美即中」的兩極化發展,這也是所謂雙方相互為「第三選擇」的重要意義。其次加強與東協的合作利於推廣歐盟價值觀。

沈有忠教授發表「俄烏戰爭後德國與中雙邊關係的變化發展趨勢」。從德中關係轉向背景,以及對中戰略報告提出的特性,探討德中關係在俄烏爭後發展趨勢。沈教授分析整體而言,德國當前對中政策有延續性,也有轉向的趨勢,意味著務實與矛盾。就背景來看,德中關係近年出現轉變是基於結構性因素加上國內與國際政治環境變化所致。俄烏戰爭的發生可以視為一個重要的催化,也促使德國將「去風險」設定為未來對中交往的原則。 2023年7月13日公布的中國戰略報告,是德國聯邦政府未來對中政策的基礎。該文件將德中關係重新定位為「伙伴、競爭、系統性對手」的多重關係,並以「去風險」(de -risking)作為德國對中政策的基調。沈教授認為德國對中戰略的調整固然影響臺德關係,但臺德關係不應被動只受德中關係影響,臺灣應發展出不受德中關係影響的自主性。既然對中戰略報告中提及臺灣12次,且指出可以與臺灣合作增進德國對中國的認識,臺灣應主動塑造德國甚至歐盟對中國與兩岸關係的認識,掌握話語權,進一步成為歐盟與德國的中國之眼。

與談人翁文祺前駐印度大使則透過分享其對印度工作的種種經歷以及與莫迪(Narendra Modi)總理的因緣友誼,論析為何印度越來越重要。關鍵之一在於莫迪的長期執政,而印度人口紅利巨大、內需市場龐大且具外溢效果、GDP與股市市值皆排名亮眼及軟硬體建設等潛力皆不可忽視,10年來印度在莫迪帶領下在世界嶄露頭角,而臺灣與印度有文化上的契合(重孝道與家族)、經濟上的互補 (印度的落後正是台灣的機會),戰略上具有可操作性等有利因素,且莫迪總理對臺灣一直有所期望,翁前大使認為中國市場未來能否依賴仍屬未知,但印度無疑是臺灣應該積極進入的市場。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s://dava.ncl.edu.tw/Home/SecondCategory/129),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
  • 圖1-本論壇主持人、發表人及與會來賓合影
    圖1-本論壇主持人、發表人及與會來賓合影
  • 圖2-主持人-張台麟(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
    圖2-主持人-張台麟(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
  • 圖3-發表人-黃詩婷(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圖3-發表人-黃詩婷(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 圖4-發表人-李俊毅(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
    圖4-發表人-李俊毅(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
  • 圖5-發表人-吳巨盟(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圖5-發表人-吳巨盟(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 圖6-發表人-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圖6-發表人-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圖7-與談人-翁文祺(前駐印度大使)
    圖7-與談人-翁文祺(前駐印度大使)
最後更新時間: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