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為協助高中教師因應新課綱實施之專業知能,取得多元課程教材及活絡教案設計活動,有效地推廣圖書館館藏資源,並將館藏融入教師教學與研究當中,設計以社會與國語文兩大學科領域辦理教師工作坊。今日10月5日(四)進行國文科教師工作坊。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開場致詞提到,今日颱風天,很謝謝大家今日來參加活動,除了北北基桃沒有停班,其他縣市都停班,還有不畏風雨遠到而來的老師,對於教學工作保有學習的熱情。國家圖書館有豐富的館藏資源,除了全國博碩士論文外,還有臺灣記憶系統、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等,都是非常適合老師課堂上的教學使用,今日的課程內容:鍾宗憲教授講授「國語文課程設計與資源」,黃琇苓老師講授「教案實作設計與分享」以及國家圖書館專業知識服務與特藏專家講解課程教材資源查詢技巧、介紹國圖特色資源教案,讓教師由課程與實作中,獲取相關主題資源並融入創新教案設計中。
鍾宗憲教授講授「國語文課程設計與資源」,宗憲教授從高中國文課程的核心目標開始說起,說明社會對於國語文課程的基本期待,並說明縱向學習歷程(螺旋式進階)與橫向學習參照(跨領域)的不同,教學重心不單純在於細瑣、高深知識的傳授,而是放在「概念」的理解上,即著重「通則」認知、運用「跨越」的思考與學習,並鼓勵老師們利用經驗教學法與議題融入的交互運用,完整概念為「以經驗為基礎的國語文教學方法」,並以〈鹿港乘桴記〉為例說明如何將議題融入教學中。洪菀吟博士講授「發現開放資源:從國圖到課堂國圖文史哲資源」,介紹本館相關資源系統包括:知識快易達服務,以及與國圖特別熱門的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可以查詢相關主題研究的期刊文獻資訊網,可以介紹臺灣本土相關資訊的臺灣記意系統,以及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豐富的的館藏教材資源。莊惠茹博士講授「從藏經洞、作家書房到圖書館:國圖特藏文獻的教學應用」一開始說明何謂特藏文獻,將特藏文獻的定義和種類敘明清楚,並說明國圖特藏文獻的來源,接著介紹特藏文獻在教學上的應用,以特藏古籍知識的線上影音介紹例如:煌修復記錄片,數位多媒體VR例如:林良爺爺的「一間房的家」和「小太陽」3D立體生動的畫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以及實體展覽的陳列近期的展覽例如:越讀疆界,由策展人帶你導覽展場,鼓勵老師帶學生走入國圖,進入古籍文獻的世界中。黃琇苓主任講授「國語文教案實作設計與分享」將研究者、設計者、教學者三個不同角色分別說明,老師們首先要是一位研究者,研究者要會找資源,像國家圖書館有各式各樣的館藏資訊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源。接著要成為一位設計者,如何將資訊融入教學中,成為學生可以理解的內容,最後成為一名教學者,創作出不同以往的教案。此次研習,完成所有課程與教案的老師,除了核發教師學習時數外,國家圖書館會特別授予「國家圖書館館藏資源教學利用種子教師工作坊結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