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第三場夏季閱讀活動於2023年5月27日舉行,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陳允元助理教授主講「當代臺灣日治時期「文學劇」的興起」。本場次由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潘建維編輯主持。
陳允元老師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臺灣文學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現代詩、戰前東亞現代主義文學、臺灣跨語世代文學等。近年也積極參與面向大眾的文史轉譯工作,曾任文學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他們在島嶼寫作3》文學顧問、北師美術館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研究團隊協同主持人。著有詩集《孔雀獸》(2011)。合著有《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2018)、《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2020)。合編有《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2016)、《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2020)、《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2020)。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臺北國際書展編輯大獎等。
陳允元老師講述當代臺灣日治時期「文學劇」興起的歷史過程,並以2015年後幾部新興的當代臺灣日治時期「文學劇」──《送報伕》、《先生媽》、《臺北歌手》、《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以及文學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為對象,指出其嶄新而深刻的日治時期的當代演繹,同時提出一種新興的文學/影視合作生產、傳播模式的可能。
臺灣文學研究者赤松美和子指出,2008年魏德聖《海角七號》獲得票房成功後,「日治時期」成為臺灣大眾娛樂電影的重要主題。而這些經由「沒有殖民地經驗的世代」之導演呈現的日治時期的日本人,往往有著被簡化、刻板化的傾向,同時亦有將日治時期作為一種「假想經驗的懷舊」的大眾消費傾向。但「沒有殖民地經驗之世代」製作的「大眾影視」是否必然導向刻板化與懷舊化?──近年上映的幾部當代臺灣日治時期「文學劇」,似乎呈現不同於過往的新氣象。它們展現了關於日治時期的新敘事,同時也隱然揭示了一種新的影視生產模式的萌發。在劇情片方面,它們分別是:2015年鄭文堂導演的《送報伕》(改編自楊逵〈送報伕〉)、2017年李志薔導演的《先生媽》(改編自吳濁流〈先生媽〉)、2018年樓一安導演的《臺北歌手》(改編自呂赫若生平及其小說)、2019年林宏杰導演的《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改編自賴和生平及其小說)。如果加上文學家紀錄片,則還有2015年黃亞歷導演那部雖定位為紀錄片、但使用了大量戲劇重演的《日曜日式散步者》(以風車詩社為主角)。
這批集中出現於2015年後的當代臺灣日治時期「文學劇」及文學紀錄片出現的背景有二,包括:一、以影視帶動文學閱讀、及推動文學IP(intellectual property)授權媒合的文化政策;二、臺灣學的高度發展與臺文/臺史世代的成熟。特別是第二項,為這批新興的日治時期「文學劇」奠定了基礎,並直接影響其生產模式及詮釋觀點。有別於前述將殖民地衝突刻板化、或將日治時期浪漫化、懷舊化的大眾娛樂電影,這些新興的「文學劇」直接改編自對臺灣人的殖民地處境深具問題意識的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或以同時身兼知識分子的日治時期文學家為主角,作品中呈現的殖民性與現代性的糾葛、認同的艱難等對一般大眾而言嚴肅甚至敏感議題,必須在改編時被正視、或被作為主題處理。也因此,它們並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改編,而毋寧是作為原始史料的日治時期文學的援用與當代詮釋,是臺灣後殖民進程之一環,亦是臺灣學的大眾化、公共化。
本系列活動報名踴躍,演講全部不僅以實體方式進行,讀者並可在國圖Facebook 臉書粉絲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ncl.tw/ 進行收看。本場實體與數位參與人數超過八十餘人,顯見社會大眾對於臺灣文學的興趣與支持。
本系列第四場將於2023年6月4日(星期日)14:00 邀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莊宜文副教授蒞館演講,講題為:「跨世紀的傷痕記憶:白先勇小說改編影劇」,精彩可期,歡迎大眾踴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