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數位自主、能源危機與政治變遷 (Digital Sovereignty, Energy Crisi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Europe)」,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10月28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烏凌翔總編輯 (電子時報)、洪德欽副所長 (中研院歐美所)、洪美蘭教授 (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吳巨盟助理教授(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代李俊毅副研究員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安全所)、王順文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進行發表,並由張銘忠大使暨前駐法代表 (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指出,這兩個月以來的歐洲政局仍籠罩在俄烏戰爭與美中對立的影響之下,許多人更宣稱當前的全球政經秩序已經進入「新冷戰」的時代。面對如此的背景,歐盟也持續遭受到重大危機與挑戰。首先在美中競爭下的數位策略上,歐洲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計畫,但是否具有競爭力?值得探討。此外,面對俄烏戰爭下的能源缺乏,歐盟不但承受經濟衰退與生活上的嚴重不便,同時在能源政策上仍呈現內部矛盾,10月20日的歐盟領袖會議中幾乎無法達成最低的共識,其中德、法對共同採購天然氣與最低價位策略似僵持不下,德國欲推動2,000億歐元之應變計劃以解決危機,顯示出此問題的嚴重性。值得關注的是,法、德合作關係目前也出現問題,除了能源策略之外,有關歐盟擴大與共同軍備政策上也出現分歧,為此雙方還取消了原訂26日在巴黎舉行的「法德聯席部長會議」(CMFA,自2003年開始,第一次臨時取消)。在各國政局發展方面,英國短命首相事件震撼全球,政經亂象令人擔憂;義大利極右女總理上台是否又帶動歐洲民粹主義的擴張?雖然我們看到歐洲44國領導人於10月6日在布拉格參與了「歐洲政治共同體」的成立大會並展現歐洲的團結,但由上述的發展來看,歐洲的確面臨許多嚴厲的挑戰,詳細的內容如何?我們又應該從何種態度加以觀察?將是本日論壇探討的議題。
首先由烏凌翔總編輯發表「歐盟2022年半導體政策評估」,介紹今年2月8日歐盟執委會所提出的《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以及其演進歷程,指出歐盟執委會過去即設定至2020年,歐洲公司在全球芯片製造中的占比達到20%的目標,由研究機構調查之2020-2021年全球IC企業市占率及各國半導體產業鏈營收統計數據,反映先前的計畫績效並不成功。烏總編輯並介紹歐洲半導體産業的近況概要,亦指出430億歐元規模的歐洲晶片法案的資金中,超過三分之二應會以國家補助款的形式來鼓勵廠商建造新的尖端晶片廠,或稱「大型晶圓廠」(mega fabs)。其餘經費則會挹注到晶片製造相關的基礎建設。最後分析基於半導體製造業資本投入極高的特性,加上歐洲沒有手機與伺服器等産業環境,以及晶片設計與製程高階工程師人才問題等,認為歐洲發展半導體産業整體而言仍是挑戰大於機會,但如向美國英特爾或我國台積電等產業龍頭尋求結盟,仍可能帶來一些機會。
洪德欽副所長發表「俄烏戰爭對歐盟經濟之影響」,分析俄烏戰爭對歐盟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的影響狀況,以及對歐盟貿易與對歐元匯率的影響。洪副所長指出這場因俄烏戰爭而起的歐洲能源危機,導致歐盟和歐元區嚴重通貨膨脹及經濟成長率衰退。2022年,美國聯準會(Fed)採取通貨緊縮並大幅升息導致強勢美元,9月7日歐元匯率持續貶值至20年來的新低點(1歐元兌0.9885美元),歐元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可說處於多事之秋,遭受歐債危機、難民危機、民粹主義、英國脫歐、COVID-19、中美貿易對抗及氣候變遷等各種挑戰。而除了通膨危機及能源危機之外,俄烏戰爭是否進一步導致糧食危機、延遲歐盟2050年淨零排放的進程、減少歐盟對外人道援助金額等問題,亦值得全球關注。俄烏戰爭帶來歐洲人民的流離失所,洪副所長結論更呼籲和平得來不易,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們每個人的任務。
洪美蘭教授發表「俄烏武裝衝突下的歐洲能源危機與轉機」,分析俄烏武裝衝突的近況與歐俄能源角力,並探討歐洲能源危機與其因應之道的能源轉機途徑。洪教授論述俄烏武裝衝突緣起於俄國普欽主義與烏克蘭民族文化復興之爭,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帶來的國際經濟效應,致使國際政經格局改變,也讓歐洲面臨實質與經濟面的寒冬(仰賴天然氣供暖與經濟衰退)。而烏克蘭的處境作為臺灣借鏡,近來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通過《臺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支援臺灣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四個領域,對照烏克蘭走向戰爭的過程實有隱憂。歐俄能源角力下引發能源價格飆漲所帶來的高通膨問題,歐盟國家如法國、匈牙利出現訴求提高工資之罷工遊行,此將使能源價格飆漲的成本型通貨膨脹現象進一步惡化,因為工資影響廠商成本支出,轉嫁後物價將進一步飆升。故歐洲能源危機能否順利由危機變轉機,正考驗著歐洲政府和人民。
吳巨盟助理教授代本日因故不克出席的李俊毅副研究員發表「英國政局變遷及其影響」。就甫於2022年10月20日宣布辭職的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下臺原因進行分析,探討其「迷你預算」案爭議及特拉斯辭職後英國面臨的治理危機。李副研究員分析英國為因應「生活成本危機」(living cost crisis),由指特拉斯與財政大臣夸騰(Kwasi Kwarteng)於9月23日提出之「迷你預算」(mini-budget)案主要包含所得稅消減、取消公司稅調漲、印花稅減免、撤銷國民保險金增加、限制家戶能源帳單之2,500英鎊上限、簡化「非薪資工作」等內涵;但結果卻引發英鎊暴跌、債市崩盤,以及國內外批評聲浪而導致下台;另外中長期的因素則是保守黨執政12年來,無法對英國的社會經濟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研究最後也指出保守黨於10月24日選出新任黨魁暨首相蘇納克,對外宣示團結與穩定,由於其前任政府訂於 10 月31 日公布財政計畫,蘇納克屆時的主張,將成為關注的焦點,也是短期內英國經濟秩序能否回穩的關鍵。
王順文副教授發表「能源議題對土歐關係的影響:土耳其視角」,說明土歐過去的能源合作與東地中海衝突,其次則著重在土國政治菁英的想法,探索其衝突真實的目的,並對未來提出展望。王副教授指出從 2013年烏克蘭危機開始,歐洲就意識到必須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而土耳其仍是能源重要轉運者,對於能源的目標在確保安全,並積極尋求成為「能源樞紐國」的企圖,與歐洲能源安全等議題,因在歐、俄均有合作空間。然而由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與東地中海管線帶來東地中海衝突的展開,由美國主導的亞伯拉罕協定造成土耳其的被圍堵與孤立感,進而搬出藍色家園準則作為因應;隨後探討土耳其的政治菁英想法轉變的三大階段,並歸結指出土耳其在俄烏戰前就已經在減少對俄國的能源依賴,亦增加與歐盟討論能源安全與轉移的問題,與歐盟仍有共識的可能性。唯一的問題是土國政治菁英受到威脅認知的影響,並不希望西方國家以加入歐盟作為逼迫土國讓步的條件,但土國並不如許多評論家認為已經放棄加入歐盟,因此加入歐盟議題是否能與能源議題脫鉤,是未來能否有正面發展的重點。
與談人張銘忠大使分享「歐洲國家之政治變遷」,指出俄烏戰爭246天來烏克蘭生靈塗炭,國家存亡繫乎外援,重建卻遙遙無期,冷戰之後歐洲的現狀已完全被破壞,並藉由對於歐洲極右派政黨在歐洲議會所占席次消長的觀察,以及對波蘭、匈牙利、義大利、瑞典、西班牙等國家之右翼或極右派政黨勢力大小以及共通性的分析,反映當前歐洲民粹勢力的抬頭。張大使言及歐洲民粹主義幽靈復甦與導致戰爭息息相關,又就目前歐洲政治共同體的動態觀察歐洲面臨當前危機窮則變、變則通的可能性,是否未來建立一個沒有美俄的歐洲亦將值得我們探討。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mdava.ncl.edu.tw/parts2.php?tid=53),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