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青年漢學標竿學習──國際漢學家訪談系列活動邀請中研院何乏筆教授演講
  • 2022-05-03
青年漢學標竿學習──國際漢學家訪談系列活動邀請中研院何乏筆教授演講

由中山大學文學院主辦,國家圖書館參與合辦的「青年漢學標竿學習──國際漢學家訪談系列活動」,111418日邀請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何乏筆主講:「玄牝與性別──《老子》第六章的跨文化探索」,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教授主持,並邀請清華大學哲學所講座教授楊儒賓、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 哲學系榮譽教授陳榮灼擔任與談人。

何乏筆教授選擇《老子》第六章,作為撰寫專書的主題,其中關於哲學、文學、神話、寓言和詩意的延伸,有著用之不勤的詮釋可能性。由於何老師多年來在新店的山谷中工作,每當他坐在溪流旁的石頭,感受陽光穿越樹冠照射在溪水,水氣上升而陽光照降,忽然空間充滿氣息的流動,何老師認為這正是陰陽氣化的狀態。接著,他串聯起《老子》的谷神,與柏拉圖《理想國》的洞穴隱喻,雖然二者皆有「光線/陰影」,也思考何謂自由、何謂真理,但談論的方式極為不同。

  他繼續談及尉禮賢以歌德《浮士德》最後一章寫的Das Ewig-Weibliche(譯為永恆的女性,或永恆的陰性),來翻譯老子的「玄牝」。何老師特意舉這個例子,就是因為其中有著「跨文化的動態發展」──將中國文化脈絡轉移到德語脈絡中,跨語言的轉化似乎賦予《老子》另一個生命。不可忽略的是,語言、語境和脈絡的易轉,無論尉禮賢或何老師,都是自覺且有意識地進行解讀。

  至此,無論是陰陽氣化的經驗、文本,以及與《浮士德》相關的翻譯、互文,都是為了探討從十八世紀初,將自然與女性兩者意象連接,進而帶出自然與宰制、陰陽性別的刻板印象、善與不善二元對立等問題,然是否能夠從《老子》的智慧中開啟並調節其他的可能性,正是何老師在思考並於演講中想傳達的旨趣。
  • 左起:陳榮灼教授、楊儒賓教授、賴錫三教授、何乏筆教授
    左起:陳榮灼教授、楊儒賓教授、賴錫三教授、何乏筆教授
  • 會場全景
    會場全景
  • 左起:陳榮灼教授、楊儒賓教授、賴錫三教授、何乏筆教授
    左起:陳榮灼教授、楊儒賓教授、賴錫三教授、何乏筆教授
  • 陳榮灼教授(左一)提問
    陳榮灼教授(左一)提問
  • 何乏筆教授(右一)
    何乏筆教授(右一)
  • 左起:賴錫三教授、何乏筆教授
    左起:賴錫三教授、何乏筆教授
最後更新時間:202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