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2021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在國圖舉辦(4月30日)
  • 2021-04-30
2021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在國圖舉辦(4月30日)

  2021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抗疫、安全自主與歐盟政經整合(Covid-19, Strategic Autonomy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430()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劉書彬教授兼系主任 (東吳大學政治系)、楊三億教授兼所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張福昌副教授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以及吳巨盟助理教授兼國際長(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進行發表,並由張銘忠大使回部辦事(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引言指出,近2個月以來,國際社會的焦點仍以美國總統拜登上台的百日新政與其對全球秩序之影響為主。就歐洲聯盟而言,雖然歐洲人也熱烈慶祝「歐洲煤鋼共同體」巴黎條約簽署70 週年的日子,但眼前的抗疫策略、脫歐協議、氣候變遷、反恐以及全球角色等問題都無法掉以輕心。在歐盟抗疫策略上,雖然疫苗已經在歐洲國家施打了一段時間,但似乎接種率仍不如預期甚至於有缺貨的情形。此外,根據統計,施打率最高的是馬爾他(65%)及英國(64%)兩國,匈牙利與塞爾維亞可達5 成,其他國家的施打率平均只達到了25%。而在對外關係上,雖然歐盟理事會於419日發布了「印太戰略報告」,期望在此區域扮演一個積極參與的角色。不過,在土耳其的「沙發門」事件中,似乎又凸顯出歐盟領導內部的整合與女男平權的核心價值問題。此外在對俄羅斯的政策上(烏克蘭危機與北約角色)也出現舉棋不定、進退兩難的困境。歐盟將如何面對疫情升高的嚴厲挑戰,在拜登所引領的對外政策下,歐盟如何因應與定位,正是本日所要討論的議題。 

  劉書彬教授以「近期疫情下的德國政情發展」為題,分析德國近期的疫情政治和聯邦議會大選選情發展,指出德國防疫表現不佳,主要因為新冠疫苗接種緩慢引發民怨,以及聯盟黨口罩收取傭金醜聞等事件,影響執政黨選情。在梅克爾不再連任下,劉教授分析德國各政黨選情要素包括基民盟/聯盟黨出現統治危機、綠黨崛起、第三大黨社民黨休爾茲出線成為2021總理候選人、其他政黨如另類選擇黨與自民黨等。新冠疫情防治影響政選、綠黨在選出精幹年輕的雙黨主席,加上政策反映氣候變遷與產業連結後聲勢看好,有望出現黑綠兩黨合作執政,也都將是後梅克爾時代德國政治值得關注的重要影響。 

  楊三億所長發表「危機再起的歐洲東部緊張情勢」,指出烏克蘭是天生的地緣被分配者,作為俄羅斯外土地面積第一大的國家(60萬平方公里、4200萬人、人均GDP 3881美元,佔全球第119),烏克蘭內部仍有公共投資不足、貧富懸殊、寡頭統治、民族複雜等問題存在,同時高度依賴境外天然氣輸入、也是能源要道國家,戰略地位重要,但其政治環境則是強權政治與緊張的地緣政治,呈現頻繁、穩定的權力鬥爭結構。原本親俄的政權在2004年的橙色革命與2014年廣場革命中被拉下,在烏克蘭開始轉向歐盟時,緊張局勢自今年3月開始升高,俄國調動部隊集結於烏克蘭東部邊界、並於黑海海域進行軍事演習;2014年捷克境內的軍火庫爆炸案,經調查後得知為俄國特工主導,致使兩國關係緊張,也接連出現一連串歐俄相互驅逐對方外交官行為。楊所長認為未來烏克蘭將持續地緣競爭,也因為來自俄國與中亞地區能源管道透過北管與南管兩條路線分散能源出口至歐洲,其地緣優勢將逐步遭到削弱。 

  張福昌副教授發表「歐盟疫苗策略與歐中關係發展」,介紹歐盟10大防疫措施包括1.減緩新冠病毒擴散、2.支援醫療資源、3.資助疫苗研發、4.專機撤回歐盟公民、5.呼籲歐盟團結合作對抗病毒、6.支撐經濟發展、7.保障工作機會、8.重建計劃、9.支持世界夥伴、10.對抗錯誤訊息。在歐盟疫苗策略上,則有「歐洲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COM)集體採購,按人口比例,分配各國」、「分散採購,多家投單,保障數量」與「歐洲藥品管理署(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檢驗,歐洲執行委員會(COM)授權,自願施打」三項具體策略。而在未來歐中關係的發展,張副教授認為可能有四種作法: 1.中國將以「中國疫苗」為工具加強歐中合作關係、2.中國將繼續與歐盟談判CAI內容以深化雙邊關係、3.中國可能利用氣候政策合作拉近與歐盟的關係、4.中國將走德國途徑,以德國作為前進歐洲的跳板。張副教授認為雖然新冠危機挑戰了歐盟治理體制,顯示出歐盟決策牛步化的老問題,以及缺乏歐洲防疫法與專責防疫機構的新問題,可以推斷危機結束後便將是歐洲防疫政策大改革的開始,但危機便是轉機,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在這次的新冠危機中卻有意外的發展,不僅給了中國改變國際形象的機會,也製造了中國改變目前惡質化歐中關係的機會,未來中國將繼續讓疫苗外交發酵,且歐盟在後疫情時期的經濟重振計畫更需中國市場的支撐,因此,中國可望在疫苗外交之外,再拜廣大中國市場之賜,讓歐中關係更上一層樓。 

  吳巨盟國際長分享「中歐關係的轉變與未來:從戰略夥伴到戰略競爭者」,從結構性變化看中歐關係。首先指出歐盟在中國外交政策中屬於「多極體系世界」、「新大國關係」的一環,是一個可以做為「平衡者」的第三方。從北京20145月提出「聯俄、拉歐、穩美」的政策,並強調以此來制衡美國,便可見歐盟對於中國的戰略地位是介於俄羅斯、美國兩強國之間,也是一個可以積極拉攏的對象,因此與歐盟保持穩定的關係,確保「全面性夥伴關係」的長存,成為其中國對歐盟政策的最高目標。在中歐關係發展與角色定位上,吳國際長也點出中歐關係發展與角色定位自1975年雙方建交以來雙方關係經歷了磨合期、蜜月期、競爭合作期、不確定期等不同的發展歷程,雙邊關係定位包括:1.意識形態對手、2.利益相關者、3.學習典範、4.戰略夥伴、5.競爭對手等五種不同角色。並述及中歐關係發生轉變的原因,在於中歐貿易不平衡持續擴大、中國對歐盟成員國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中國人權問題受到歐盟關注、全球戰略與國家安全議題、美國因素的影響、中歐對「利益」之優先順序不同等六個面向。最後總結目前歐盟對中國的認知與態度已有明顯轉變,現階段歐盟在「儘可能合作、必要時競爭、不排除對抗」的原則下,短期內中國與歐盟的關係可能有下列三種不同的情況發展,包括:1.積極設想—加強合作和協商;2.中立方案—維持現狀和模糊;3.消極情況—相互較量和衝突。 

  與談人張銘忠大使亦分享「歐俄地區的戰略安全與烏東危機」,對歐洲抗疫概況,歐洲美國對俄政策求同存異、俄國與烏克蘭的軍力與國力懸殊、歐俄地區地緣戰略情勢(如前華約集團10國加入北約及歐盟)以及歐俄的自主安全機制,提供了豐富詳細的介紹。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mdava.ncl.edu.tw/parts2.php?tid=53),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
  • 圖1 - 本論壇主持人、執行長、發表人及與會來賓合影
    圖1 - 本論壇主持人、執行長、發表人及與會來賓合影
  • 圖2 - 張台麟(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
    圖2 - 張台麟(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
  • 圖3- 劉書彬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圖3- 劉書彬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 圖4- 楊三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圖4- 楊三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圖5- 張福昌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圖5- 張福昌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 圖6- 吳巨盟(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國際長)
    圖6- 吳巨盟(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國際長)
  • 圖7- 張銘忠 (前駐法大使,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大使回部辦事)
    圖7- 張銘忠 (前駐法大使,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大使回部辦事)
最後更新時間:2021-04-30